肇庆学院是全日制公办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70年,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距广州90公里)。肇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之一,学校坐落其中,与星湖山水相互呼应,尽显优美秀丽,堪称读书治学佳境。办学五十年来,肇庆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谱写了一篇中国地方大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华章,共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优秀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协同创新,加强产教融合。学校以行业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平台为推手,汇聚项目、人才和资金,建设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高水平智库,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学校建有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27个,建设肇庆市协创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肇庆高新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智库12个,建立七大产业服务平台,重点服务肇庆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主导产业发展,为地方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科技与人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学校双聘院士傅廷栋牵头在我校共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广东)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实验基地;农业部在我校建立广东省西江流域柑橘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佛肇(怀集)合作区管委会签约共建广东省省级农业科技园。依托“中国砚都”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广府金绣”文创团队的金绣作品在G20峰会被选为国礼,我校创新创业工作获新华社专题报道。
打造校园文化,树立特色品牌。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竞赛活动,并屡获殊荣。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荣誉和省级一等奖上千项;在广东省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奖牌总数排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列。2018年肇庆市承办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我校共有1130名志愿者和2260名学生演员参加有关工作,仅此一项志愿服务时长就突破14万小时。在十三届全国美展、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双年展、全国青年漆画展等国家级、省教师双年展等展览入选、获奖30余项,其中在全国美展中入选5件作品,1件获得铜奖(广东唯一获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艺术成果。学校获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先后共1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入选首批广东省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和广东省学生事务工作坊——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工作联系站。学校团委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确定为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多次获评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许多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如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大学生百佳理论学习社团和百优理论文章、全国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基层优秀项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等。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教育示范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学校将致力于融入湾区、服务湾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立足地方,服务社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上层次、扩容量,调结构、强特色,提质量、增效益,致力打造新时代“湾区新秀、省级方阵、岭南名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有梦想、有情怀、高品质的高等教育。学校将对标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精准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办学事业新发展、新跨越,终建设成为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和电子商务 |
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 |
教育科学学院 | 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 |
体育与健康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学、汉语国际教育、书法学、秘书学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商务英语、日语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数学、应用统计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风景园林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理学(物理教育、师范) |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大数据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化学(精细化工)、环境工程 |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 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 旅游管理(分设国际旅游方向、会展策划方向)、酒店管理(分设国际酒店管理方向酒店管理卓越人才实验班)、历史学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舞蹈学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工艺美术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教师教育学院 | ------ |
中德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 |
创新创业学院 | ------ |
文科类专业学费4590元/生·学年;理科类专业学费5190元/生·学年;软件工程(广东省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专业学费8000元/生·学年;体育类专业学费5190元/生·学年;艺术类专业学费10000元/生·学年;住宿费视不同的住宿标准在700元-1500元/生·学年。
1.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8000元/生·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标准为5000元/生·学年;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2000-4000元/生·学年。
2.国家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或“高校助学贷款”,学费及住宿费贷款额度高为8000元/生·学年。
3. 广东省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
广东户籍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免学费。
4.学校奖学金
学校设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一、二、三等奖学金,对每学年度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
5.学校单项奖学金
学校每年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组织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或文艺、体育比赛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者,或见义勇为、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者,给予单项奖励。
6.学校勤工助学
学校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近千个,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勤工助学酬金一般为310-620元/生·月。
7.陈熹奖学金
由香港慈善实业家陈熹先生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陈熹奖学基金”,每年奖励各二级学院二、三、四年级一名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无违纪违法行为,体能测试达到良好以上的在册学生。
8.香港福慧系列奖助学金
由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捐资设立福慧系列奖助学金,每年提供30万元以上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困难学生,2500-4000元/生·学年。
9.仲明助学金
由企业家杨国强先生捐资设立的助学金,用于资助困难学生,5000元/生·学年。
夯实办学条件,提升育人成果。学校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总占地面积1200多亩。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纸质藏书约175万册,电子图书107.3万种,纸质报刊近1500种,中外文献数据库33个。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有信息化门户平台、OA办公系统、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校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授、博士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上课;学校大力提倡并鼓励本科生考研,取得显著成绩。近三年获广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各类奖励近110项;我校设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并获批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立项。2019年2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特邀我校参加,介绍在振兴广东教师教育、推进“新师范”建设的经验和亮点。2020年9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我校作为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勇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力军的文章。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有数十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基地350个、实践教学基地260个。学校一贯重视国际化发展,2014年和2017年两次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单位。
融合历史底蕴,扎根地方办学。悠悠西江见证了岭南的沧桑和巨变,沉淀下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两千年的辉煌。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岭南文化的孕育下,肇庆学院弦歌不辍、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曲折而通达的发展之路。学校励精图治、追求卓越,凝炼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厚德、明智、博学、力行”的校训,传承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肇庆学院人精神,致力于规模扩大和内涵发展相结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学校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等称号。
凝练学科特色,推进专业建设。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大力推进省市共建学科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目前设有11个省级各类重点建设学科。按照“做优新师范、做强新工科、提升新文科、发展新农科”的建设思路,学校设立了69个本科专业,省部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12个,通过IEET认证专业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