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40人,研究生7643人(其中博士1026余人),、等学生3034人,学历留学生341余人。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学院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
01 化学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 | 工学 |
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 |
03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包装工程、机器人工程、工业设计 | 工学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04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工学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05 经济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 管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 经济学 | |
06 化学学院 | 应用化学、化学、材料化学 | 理学 |
07 数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金融数学 | 经济学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08 文法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英语、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法学 | 法学 |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教育学 | |
09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 | 工学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10 学院 | - | - |
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12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 | 工学 |
13 侯德榜工程师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工学 |
14 国际教育学院 | 生物工程(中美合作办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办学)、工业设计(中意合作办学) | 工学 |
学校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及北京市发改委核定标准收取学费。2020年本科生各专业学费标准:设计学类(含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每学年10000元/生;化工与制药类(中外合作办学)(中法精英工程教育试验班)国内期间学费每学年40000元/生,国外期间按照外方大学国际生收费标准执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生物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内期间学费每学年50000元/生,工业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国内期间学费每学年60000元/生,国外期间按照外方大学国际生收费标准执行;其它专业每学年5000元/生。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96%,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6.85%。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体系,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校与美、英、法、俄、德、澳、韩、日、意等53个国家(地区)的15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中59个合作伙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2019年新(续)签校际合作协议37份,新增合作伙伴15个。新成立中国-南非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9年,因公临时出国访问团组161个,共计255人次,涉及出访国家42个,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74人次, 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29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与18个国家(地区)的54所高校和机构开展74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年内共派出548人赴海外学习,199名国外大学生来华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活动。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 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 个。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把产学融合等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权”改革。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近2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5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46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