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环境学院面向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围绕 “健康北京”“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建设目标,聚焦京津冀大健康和环境产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生个性化培养为特色,培养适应新时代健康和环境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建院以来,学院已为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万五千余名毕业生,他们大多已逐步成长为业内骨干。
序号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年制 | 科类 | 招生数 | 北京招生数 | 外地招生数 | 学费 (元/学年) |
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本科 | 四 | 理 | 35 | 20 | 15 | 4600 |
2 | 工业设计 | 本科 | 四 | 理 | 48 | 24 | 24 | |
3 | 生物工程 | 本科 | 四 | 理 | 35 | 25 | 10 | |
4 | 制药工程 | 本科 | 四 | 理 | 44 | 27 | 17 | |
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营养与健康) | 本科 | 四 | 理 | 30 | 18 | 12 | |
6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本科 | 四 | 理 | 30 | 18 | 12 | |
7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四 | 文理 | 80 | 40 | 文24 理16 | 4200 |
8 | 工程管理 | 本科 | 四 | 理 | 38 | 24 | 14 |
学院创建于1978年12月。校名为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校址位于什刹海湖畔。当年招收575名学生。
1983年4月,市委、市政府对大学分校进行调整,学院更名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
1985年5月,学院加入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1992年4月27日,学院新址在朝阳区垡头小区奠基。
2002年6月15日,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市教工委副书记夏强等有关领导到会祝贺。
2008年11月24日,北京市化工学校整体并入学院,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
目前,学院积极落实学校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面向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围绕“和谐宜居之都”“健康北京”的城市建设目标,聚焦京津冀大健康产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生个性化培养为特色,深化完全学分制等教育教学改革,践行“追求真理、崇尚实践、弘扬友善、勇于担当”的使命,积极推进“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计划”(即,到2020年,建立20个稳定的招生基地,20个稳定的就业基地,完成20项科技成果转化,与20所国际一流院校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加强“教师特色发展的教授团队”、“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学生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规定,学费标准:本科普通专业4200-5000元/学年。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综合表现,学院制定了奖学金评比办法:特等奖学金每学年3000元/人;一等奖学金每学年1500元/人;二等奖学金每学年1000元/人;三等奖学金每学年500元/人;除以上奖学金外,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申请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同时,学院每年还设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奖项。
学院学科专业满足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转移、转型及升级的需求,涵盖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土木类、机械类、工商管理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7个学科;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招生方向。
学院目前共有8个本科专业,专业布局聚焦“健康”与“环境”。生物工程与制药工程专业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业设计专业为城市环境、生态健康、公共安全提供规划蓝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严格把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健康管理和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学院拥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绿色建筑节能与信息化技术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等校院研究机构,助力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发展。
学院致力于教师特色发展的教授团队建设,积极推进教授“治学、治教、治校”的管理模式,以教授实验室(工作室)为载体,以教授为核心,以团队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促进团队成员的多元化共同成长,充分发挥教授团队在提升学院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营造科学研究氛围,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2人,特聘教授4人,12个教授团队。专任教师中教授30人,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名,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近三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科研到账经费3128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84篇,获授权专利88项。
学院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不断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学分制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平台,学生可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讲台,辅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纵向建班突破学生入学时间限制,以导师为核心,以大带小,对学生性格养成、学科兴趣培养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为本科生量身定制《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30余个学生社团各具特色,国际文化节、大学生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提升了校园生活品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学院获得多项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国家级、市级奖项,已连续14年荣获“启明星”校级竞赛团体金奖,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国大学生散打锦标赛、首都高校学生运动会、北京市高校网球赛等全国、北京市及学校体育比赛中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
学院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挪威、韩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白罗斯、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明尼苏达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国外高水平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多方位、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学院占地七万四千平方米,毗邻欢乐谷景区和翠城、华侨城社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拥有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网覆盖所有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学院公寓全部安装空调,能够满足全部在校学生住宿的需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多功能厅、创格空间和创格之星,以及“一站式”服务的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
健康与环境学院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和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学校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学专融合、心智融合、师生融合等路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