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专业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争创一流
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共有29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含招考方向)招生,其中播音主持艺术(中西双语播音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2个专业首次招生。招生计划共1011人,较2022年增加116人。所有专业(含招考方向)面向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及华侨招生,不编制分省招生计划,不限制选考科目。
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面向未来进行专业布局,持续深化“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建设打造高水平本科专业体系。在2023年招生的29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含招考方向)中,24个专业(含招考方向)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含招考方向)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含招考方向)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新获批专业。
二、考试录取
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
中国传媒大学贯彻教育部艺考招生改革精神,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试点,持续深化艺术类招生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不断提高艺术人才选拔质量。
考试方式。我校按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办法”组织校考。考生经初试、复试、三试通过后,获得我校校考合格证,每专业(含招考方向)合格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上一年度该专业(含招考方向)录取人数的4倍。其中,初试(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考察“文史哲”科目,引导考生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增强考生的传统文化功底。
录取方式。考生除需要获得我校对应专业的校考合格证之外,还需要在生源所在省对应类型的艺术类省统考中成绩合格,且高考成绩超过艺术类省控线。我校录取办法分为三类,在考生文化折算比值达到我校确定的专业最低文化折算比值情况下,不同专业(含招考方向)分别按照专业排名、文化折算比值排名、综合分排名择优录取,为各类优秀考生保驾护航。
三、培养方式
强化通识教育实施复合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致力于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学校依托通识教育中心不断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通识教育文化建设。形成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艺术体验美育特色课程建设;汇聚校内外优秀教师开展经典研习会、“传者”大讲堂,持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经典研读类和讲座类活动。 实践教学。学校依托实践教育中心、融媒体中心探索“以人为中心、以作品为导向”的实践育人体系。目前,学校建设有16个院级实践教学中心、188个本科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规划设计一批校内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实践教学项目,打破专业、学院、学科壁垒,整合学生专业知识,促进技术应用、人文素养、艺术创作与实践技能的融通。 辅修制度。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专业大类的辅修专业。学生按照培养方案修读并达到相应的要求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或辅修学士学位。
微专业。学校设立微专业。开设聚焦于某一特定专业方向或职业技能的课程组,学生修读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可获得微专业证书。
四、升学就业
融入全媒时代 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学校高度重视“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专业相关度高,主要进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教育业工作。建校68年来,学校共向中央及各省级主流媒体平台输送了近六千名毕业生,近两千名毕业生进入通信行业旗舰企业、互联网行业旗舰企业及新兴媒体产业相关企业工作。
2021届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单位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新华通讯社、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等。此外,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6.5%的学生继续深造,其中24.4%为国内升学,12.1%为出境留学。
原标题: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本科招生重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