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在党建、两个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近几年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对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学院多次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经验介绍。
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纺织教育为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设置纺织、染化、机电、艺术、服装、经济贸易、信息、外语、社会科学、体育与军事等10个系部和1个中澳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设有38个专业,拥有12个院级试点专业和8个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其中“现代纺织技术”先后被列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教育部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电子商务”等两个专业已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染整技术”、“服装设计”、“艺术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国际商务、软件技术等5个专业被列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院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成立张謇职教思想研究会,把弘扬张謇职教思想作为办学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推动高职教育理念的创新。主办省一级期刊、国家高职高专特色学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积极开展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交流。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通过开展师德建设、“青蓝工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和技术服务、“访问工程师”制度、中青年拔尖人才和教学创新团队培养、引进学术带头人、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客座教授、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措施,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推动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创新。学院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目前,建有院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5门。学院教师主编部委、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6门,多个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和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奖。
办学成果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支援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对口支援苏北教育的号召,与内蒙、新疆、甘肃等省3所高职院校和响水职教中心等省内职业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通过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培训教学、合作办学、招生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实施对口支援,已为支援学校培训专业骨干教师178人,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生活设施,受惠学生数达1.4万多人。
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现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14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5家大中型企业集团成员。我院在发挥理事长单位的作用,积极推动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学院与企业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资源优势的集成与整合,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办了“大生班”、“联发班”、“东源班”、“益联班”等5个定向培养班,组建涉及新型纱线、纺织面料、服装、家纺产品、设计软件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机构或专业工作室18家,完成新产品、新款式、新花型开发近600余项(款),其中有260页(款)被企业录用,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以国际合作为平台,在省内高职院校中较早举办了中澳合作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堪培门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结成兄弟友好学校。学校不断扩大和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与层次,定期选派教师赴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进行培训、讲学交流,达成多项合作项目,其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比较研究”成果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在教育部中澳合作办学论坛、江苏新加坡高等教育论坛、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会议和江苏省职教工作会议等高层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学院积极开展“三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毕业生“双证书制”等制度和专业教师工作室等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科协、青年志愿者协会等22个学生团体,搭建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基础文明建设月、诚信教育月、社团活动月、宿舍文化节、女生节等文化活动平台,创建了“纺苑大讲坛”等先进文化教育阵地,建立起覆盖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体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发挥拓宽了渠道和空间。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文艺体育大赛中,获得了200多个大奖,其中获国际比赛金、银奖18项,全国性大赛金、银奖21项。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被企业誉为“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100%,连续5次荣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