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以宽基础,重特色培养为方向,立足民航,服务社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系统掌握一般管理和职能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工具,掌握经济学、法律和航空运输管理相关知识,熟悉民航运输业务,了解管理学理论与民航运输企业管理实践发展前沿,能够从事民航运输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航空运输管理)专门人才。
“3+1”定向委托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通过相关选拔进入飞行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整个培养过程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录取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飞行技术专业,在校内进行大学公共课程、飞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派送学生到航空公司指定的具备CCAR-141资质的飞行训练学校进行飞行训练,其间同时完成由学校安排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学校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生专享服装补贴及空勤伙食补贴,同时享有学校其他本科专业学生的一切待遇。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一支强大的教授队伍提供专业教育支持,专职教师亦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口专业毕业,更有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验。
与其他院校的机场运行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对比,本专业为具备土木工程建设特色的机场综合运行管理专业。除了要掌握机场运行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学生未来既可去机场工作,也可以去与土建相关的单位工作,就业选择面相对较宽。
本专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以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适应当代民航运输需要,熟悉民航运输体系与运作方式,具备出色的外语沟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管理型应用人才。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并强化了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主要学习民航运输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接受航空服务技能与地面服务保障的严格训练,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民航空中乘务、地面服务与民航运输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民航概论、管理学、民用航空法、空乘礼仪与训练、舞蹈与形体训练、旅客服务心理学、空乘服务技能与训练、客舱组织与管理、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民航英语、第二外语、航空客运与货运、航空运输管理等。
注重实践教学。交通运输专业已建有航空发动机陈列室,飞机结构维修实训室,航空发动机装拆实训室,电子电气综合实训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目前在建标准线路施工实验室,模拟机实验室,无损检测实验室等。除我院校内提供的实训条件外,学生还有机会在大四时进入航空公司进行专业实习。
1.注重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专业开设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包括整车综合性能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室、营销实验室、底盘拆装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实验室、“零度车队”节能概念车实验室等。此外还与数家大中型企业(南京长安汽车、南京金龙汽车、南京越博新能源汽车、镇江北汽、苏州金龙客车)签订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各项竞赛,并获得奖项。
2.注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以母体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建设有南航金城教师组建的职称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自设立以来积极借鉴母体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加强对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深造,参与行业会议等。本专业多位自有青年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具有专业口径宽和学科交叉强的显著特色,本专业通过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及网络等的有机结合,系统地综合机械、电子、测控及计算机应用等多种学科优势,形成了以机电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
专业依托母体学校优厚资源的同时,积极从重点高校招聘博士、硕士,同时着力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委派自有专职教师去企业进修实习。已经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同时注重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教学和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先进性。鼓励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当今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拥有近30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创新实验室。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机械设计类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自动化制造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工与电路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GE工业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室、机械类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鼓励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院级、省级及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竞赛。参加了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江苏省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赛事。
1.注重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专业开设10个专业实验室和2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G&E自动化系统联合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测控实验室、数字化测试技术实验室、电机现代调速技术实验室、正泰电器供配电实验室、航模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2个)。此外还与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在国家级、省级“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竞赛、虚拟仪器竞赛、机器人竞赛、航模竞赛中屡创佳绩。
2.注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以母体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建设有南航金城教师组建的职称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自设立以来积极借鉴母体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加强对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深造。本专业多位自有青年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专业实验室配套完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调速实验室、计算机测控实验室、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实验室、GE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PLC)实验室。
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覆盖面广:已经建立了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昊翔电能运行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南京普肯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通光集团有限公司、华宝通讯南京有限公司、昆山巨仲电子有限公司等24家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
学生培养模式先进:四年本科采用采用办学,校内校外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全国电子设计大奖赛、机器人比赛、虚拟仪器竞赛等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成绩斐然。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四年本科采用办学,校内外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意和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奖赛、机器人比赛、蓝桥杯、虚拟仪器竞赛等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成绩较好。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传感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实验室、航模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室、GE自动化系统联合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测控实验室、数字化测试技术实验室。此外还与24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采取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模式。在师资建设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完备的设计艺术实验中心,苹果机房、视觉创意设计实验室、视觉文化设计实验室、空间视觉设计实验室、数媒视觉设计实验室等。同时与国内多家设计公司建立了合作开发项目,设立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荣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等院校师生优秀作品展、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文化创意创业大赛等国内外比赛奖项200余项。
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采取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模式。在师资建设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演播空间、形体房、声乐教室等各类实验室,并建有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在课程建设中确立以实践促教学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针对本专业的教学特性,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在播音发声类,形体类、表演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树立新观念、了解新情况、探索新方法,使得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素。
工业设计专业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设计实践、以设计工作室为载体,课程体系中在大二及大三学年加入设计实践课程,建立“导师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设备齐全,各类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教学设备百余套,已经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11个,学生可以进行暑期的社会实习,也可以通过课程实践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近年来学生荣获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国玩具与婴童用品设计大赛、华帝工业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设计大赛奖项60余项。
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的模式。在师资建设上,产品设计专业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名教师赴企业参加“访问工程师“项目,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设计工程问题,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鼓励以设计项目带动教学的方式。注重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教学和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培养注重设计实践、以设计工作室为载体,课程体系中在大二及大三学年中加入设计实践课程,建立“导师制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学生荣获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国玩具与婴童用品设计大赛、华帝工业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设计大赛奖项30余项,在工作室指导教师带领下多项设计项目被采用。
工商管理专业推行“课程专业模块”+“个性化培养”方式,按照专项职能管理方向设置课程群,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方向,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采取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理论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凸显学生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并进一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与考核,比如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人力资源管理证书、项目管理证书、质量管理证书等,打造“高素质应用型基层管理人才”。
本专业紧密结合本校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坚持专业发展与民航物流业发展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与民航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互为提升的特色办学模式。目前,本专业已创建禄口机场、东方航空公司、顺丰航空有限公司和港龙航空公司四家航空类企业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升构建专业的物流管理实践平台。
此外,金城学院的母体学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照国家教育部确立的“依托名校办民校”的独立学院办学方针,本专业的开设获得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民航学院的全方位支持,对本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进行指导和帮助。
“3+1”定向委托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通过相关选拔进入飞行技术专业“订单式”培养。整个培养过程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录取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飞行技术专业,在校内进行大学公共课程、飞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派送学生到航空公司指定的具备CCAR-141资质的飞行训练学校进行飞行训练,其间同时完成由学校安排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学校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生专享服装补贴及空勤伙食补贴,同时享有学校其他本科专业学生的一切待遇。
基于全国运输机场总数量逐年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未来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2%的地级市,89%的县,92%的人口规模的国家发展规划,结合我校民航特色,特开设了道路机场工程设施与管理、机场道面设计、机场建筑与结构选型等机场建设方面特色课程,用以培养机场建设方向需要的施工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一支强大的教授队伍提供专业教育支持,专职教师亦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口专业毕业,更有部分教师拥有海外留学经验。
与其他院校的机场运行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对比,本专业为具备土木工程建设特色的机场综合运行管理专业。除了要掌握机场运行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学生未来既可去机场工作,也可以去与土建相关的单位工作,就业选择面相对较宽。
毕业生可在航空系统从事空中乘务工作或地面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旅游服务或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还可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与其他院校类似专业对比,本专业为本科培养层次,更为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强调服务技能。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已经得到国内很多航空公司的认可,积极来我院进行校招。本专业与我院其他管理类专业对比,除了要掌握管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与民航运输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并大幅强化了外语的学习。
交通运输(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专业与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对比,除了要掌握电子、电气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有关于飞机各系统及飞机维修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学生未来即可从事飞机维修工作,也可从事与电子、电气技术相关的其他工作,相对选择面宽。
与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专业对比,本专业主要学习内容偏重飞机的各类电子、电气系统部分,而机务工程专业则主要偏重飞机结构、发动机等系统。
本专业已建有航空发动机陈列室,飞机结构维修实训室,航空发动机装拆实训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目前在建无损检测实验室,航空复合材料维修实验室等多个新实验室。除我院校内提供的实训条件外,本专业的学生还有机会在大四时进入航空公司进行专业实习。
与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对比,本专业除了要掌握机械、电气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有关于飞机及维修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与交通运输(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对比,本专业主要学习内容偏重飞机的机械及电气部分,而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则主要偏重飞机的通讯、导航、仪表、飞控、电源等部分。
1.注重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专业开设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包括整车综合性能实验室、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室、营销实验室、底盘拆装实验室、发动机拆装实验室、“零度车队”节能概念车实验室等。此外还与数家大中型企业(南京长安汽车、南京金龙汽车、南京越博新能源汽车、镇江北汽、苏州金龙客车)签订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各项竞赛,并获得奖项。
2.注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以母体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建设有南航金城教师组建的职称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自设立以来积极借鉴母体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加强对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深造,参与行业会议等。本专业多位自有青年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具有专业口径宽和学科交叉强的显著特色,本专业通过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及网络等的有机结合,系统地综合机械、电子、测控及计算机应用等多种学科优势,形成了以机电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
专业依托母体学校优厚资源的同时,积极从重点高校招聘博士、硕士,同时着力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委派自有专职教师去企业进修实习。已经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同时注重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教学和实战能力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先进性。鼓励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当今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拥有近30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创新实验室。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机械设计类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自动化制造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工与电路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GE工业自动化系统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室、机械类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鼓励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院级、省级及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竞赛。参加了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江苏省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赛事。
1.20年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南航母体,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师资力量强大
机械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建校即成立的重点专业之一。依托母体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厚资源,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加强对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积极从重点高校招聘博士、硕士,同时高薪从制造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多位高级工程师。经过十余年的磨练,本教学团队教师基本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并且与企业或研究单位密切合作,实现了专业教学骨干与科研骨干的统一。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教师队伍中30多位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2.先进、完备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硬件,保障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培训中心作为实训基地,同时开拓与企业合作共建机械工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二十余处。校内拥有近20个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包括: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机械基础类实验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机械制造与模具实验室、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实验室、数控技术综合实验室、机械精度与测量实验室、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工与电路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
3.基于导师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助力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技能提升
以导师负责制为抓手,建成多个专业类学生创新工作室,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递进式提升。开展多种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大学生三创活动、学生自主项目、申请专利、毕业设计、专业研讨分享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在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多次多项目获得一等奖。在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华东区团队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佳绩。
本专业四年本科采用办学,校内外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意和创业项目,参加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奖赛、机器人比赛、蓝桥杯、虚拟仪器竞赛等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成绩较好。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传感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实验室、航模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室、GE自动化系统联合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测控实验室、数字化测试技术实验室。此外还与24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专业实验室配套完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调速实验室、计算机测控实验室、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实验室、GE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器(PLC)实验室。
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覆盖面广:已经建立了仁宝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昊翔电能运行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南京普肯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通光集团有限公司、华宝通讯南京有限公司、昆山巨仲电子有限公司等24家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
学生培养模式先进:四年本科采用采用办学,校内校外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全国电子设计大奖赛、机器人比赛、虚拟仪器竞赛等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成绩斐然。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1.注重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本专业开设10个专业实验室和2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G&E自动化系统联合实验室、现场总线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测控实验室、数字化测试技术实验室、电机现代调速技术实验室、正泰电器供配电实验室、航模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2个)。此外还与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大学生创新、实践、就业基地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在国家级、省级“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竞赛、虚拟仪器竞赛、机器人竞赛、航模竞赛中屡创佳绩。
2.注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以母体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建设有南航金城教师组建的职称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专业自设立以来积极借鉴母体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并加强对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深造。本专业多位自有青年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语言教学:项目的语言教学针对全球应用范围广的英语语言考试之一的雅思IELTS考试,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为期四年的专业语言培训与考试辅导,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完试,收获佳成绩。
硕士申请:项目配备了专业的导师,为学生择校、选择专业、申请、文书写作、背景提升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为学生在申请道路上保驾护航。
留学签证:留学签证由从业经验丰富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办理,以其专业的签证办理服务免去留学家庭签证办理的后顾之忧,使学生无缝对接海外合作院校硕士项目。
校际对接:学校同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近百所知名大学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累计已送千名学生赴海外留学深造。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立足于信息社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就业前景,以国家关于旅游行业职业标准为导向,以注重全面的专业技能和从业素质的培养训练,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采用专业技能和基本人员素质养成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
为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和提高学生首次就业率,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实行“双证制”教育形式,即国家学历和国际/国内职业证书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即组织报考申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或出境旅游领队证等,以提高学生毕业率。
办学实力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与行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办学实践、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新生报到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考研率和出国深造率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创新榜样”、”江苏省“5A级社会组织”、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同时,被腾讯、网易、新华、新浪四大中国影响力媒体机构评选为“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受欢迎独立学院”、“品牌实力独立学院”和“综合实力独立学院”。
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持“修学储能、经世致用”的校训,贯彻“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办学”的发展理念,着力培养“有事业抱负、有敬业精神、有专业品质、有职业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的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荣誉学校长期致力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多项全国高级别大赛中接连取得突破,获奖人数和奖项等级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五年来,获国家级奖1123项,其中一等奖386项;获省部级奖2165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在江苏省100多所大学中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