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苏州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江苏理工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功能材料 | 2021 | 物理类 | 529/519(本科批) | -/495(本科批) |
功能材料 | 2020 | 理科 | -/355(本科一批) | -/345(本科二批) |
功能材料 | 2019 | 理科 | -/352(本科一批) | -/342(本科二批) |
功能材料 | 2018 | 理科 | -/339(本科一批) | -/330(本科二批) |
功能材料 | 2017 | 理科 | -/335(本科一批) | -/323(本科二批) |
本专业围绕环境功能材料和绿色光电功能材料两大热点方向,培养较为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功能材料及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环境功能材料和绿色光电功能材料领域从事材料制备、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材料、环境、化工、能源等行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安全意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环境微纳孔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原理与工艺、现代材料分析方法、光催化与半导体电化学、功能材料科技创新与实践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环境功能材料及治理、微电子材料、绿色光电材料、环境治理、第三方检测等相关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院校等单位从事研究、科技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备注:本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江苏 | 功能材料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9 |
贵州 | 功能材料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78 |
广西 | 功能材料(6380元/年,在石湖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9 |
河南 | 功能材料(石湖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1 |
安徽 | 功能材料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5 |
浙江 | 功能材料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89 |
上海 | 功能材料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62 |
专业代码:080412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固体物理,功能材料及器件,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纳米材料与制备,智能材料,先进功能薄膜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磁性材料物理,生物功能材料。
相近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功能材料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功能材料的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能力,身心健康、素质优良、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功能材料专业的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材料加工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5.具备相应的实验、科研能力。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江苏 | 功能材料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5 |
贵州 | 功能材料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33 |
四川 | 功能材料(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9 |
安徽 | 功能材料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2 |
浙江 | 功能材料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7 |
黑龙江 | 功能材料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11 |
吉林 | 功能材料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45 |
辽宁 | 功能材料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6 |
苏州科技大学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国际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校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工程学”和“化学”学科跻身ESI前1%;6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6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64个本科专业中,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8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批名家名师;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余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00余人;省“双创团队”在内的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1支。
学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包括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近五年,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提名、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等奖项4700余项。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毕业生。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26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4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5100余篇,专利1100余项。
学校先后编制200余个小城镇规划,完成苏浙皖地区1000余个乡村规划。参与大量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配合省市263行动计划,参与完成长三角场地的风险评估和修复等项目百余项,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苏科大环境研究院,进行跨域技术输出,为珠三角探索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起草完成我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全面服务支撑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发展智库获批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入选苏州市首批新型智库,并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8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学校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3个,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重点项目1项,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项,入选“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和省“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各类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中外文藏书190万余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部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医疗器械学院、深兰人工智能学院、刘海粟艺术设计学院等多个行业产业学院和研究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招收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700余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近12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700人、博士学位教师500余人,博硕研究生导师200余人,聘请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知名专家学者15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和产业教授。现有院士2人(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2人、曾宪梓教师奖7人,江苏省突贡、“双创人才”、“333工程”“外专百人”、“特聘教授”、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青等近200人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1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江苏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江苏省重点建设产业学院、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20余个(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品牌、特色)专业、一流(精品)课程、规划(重点)教材等近120余个(门、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7万多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教育学、机械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20个。
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6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近1800项,科研到账经费4亿多元,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多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230余家及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智库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英、法、美、加、澳、新、日、韩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继往开来、实干创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江苏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江苏理工学院学前教育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学前教育
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学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学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教育学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教育学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教育学和功能材料录
江苏理工学院学前教育(师范)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师范)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学前教育(师范)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师范)和功能材料这
江苏理工学院小学教育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小学教育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教育
江苏理工学院小学教育(师范)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师范)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小学教育(师范)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师范)和功能材料这
江苏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
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金融学(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功能材料录
江苏理工学院经济统计学和功能材料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统计学和功能材料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和功能材料就业前景,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和功能材料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统计学和功能材料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