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南大学吉林各专业排位:
1.工业设计理科普通类排位5003(需要考597分);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6068(需要考588分);
3.数字媒体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6189(需要考587分);
4.食品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6420(需要考585分);
5.物联网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6545(需要考584分);
6.金融学理科普通类排位7582(需要考576分);
7.信息与计算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8006(需要考573分);
8.国际经济与贸易理科普通类排位8298(需要考571分);
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8570(需要考569分);
10.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9317(需要考564分);
1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317(需要考564分);
12.生物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317(需要考564分);
13.机械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979(需要考560分);
14.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979(需要考560分);
15.化学工程与工艺理科普通类排位10278(需要考558分);
16.纺织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1371(需要考551分);
17.临床医学理科普通类排位12932(需要考542分);
18.土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2932(需要考542分);
19.制药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3802(需要考537分);
20.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3996(需要考536分);
21.法学文科普通类排位1422(需要考577分);
22.工业工程文科普通类排位1919(需要考566分);
23.日语文科普通类排位2100(需要考563分);
24.教育学类(师范类)文科普通类排位2451(需要考557分);
25.汉语言文学文科普通类排位2509(需要考556分);
26.社会工作文科普通类排位2509(需要考556分)
2020年江南大学各专业吉林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吉林 | 工业设计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7 | 5003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88 | 6068 |
| 数字媒体技术 | 587 | 6189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585 | 6420 |
| 物联网工程 | 584 | 6545 |
| 金融学 | 576 | 7582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573 | 8006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71 | 8298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69 | 8570 |
| 自动化 | 564 | 9317 |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564 |
| 生物工程 | 564 |
| 机械工程 | 560 | 9979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560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58 | 10278 |
| 纺织工程 | 551 | 11371 |
| 临床医学(学制五年) | 542 | 12932 |
| 土木工程 | 542 |
| 制药工程 | 537 | 13802 |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536 | 13996 |
| 法学 | 文科 | 577 | 1422 |
| 工业工程 | 566 | 1919 |
| 日语 | 563 | 2100 |
| 教育学类(师范类) | 557 | 2451 |
| 汉语言文学 | 556 | 2509 |
| 社会工作 | 556 |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
江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以及社会经济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与重要引擎。作为地处无锡、教育部直属高校,江南大学积极迎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全国首家专注物联网科研教学的实体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并率先筹办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扎实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分析、以及物联网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信息的感知与传输、数据挖掘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设计、开发、运行与管理维护及教学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成功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学院在物联网方向形成了本硕博一条线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高校专业排名中位于前列。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富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意识,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感知与控制、数据传输与安全、软硬件产品开发与系统集成等物联网领域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能够胜任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产品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物联网系统、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原理。毕业去向: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就业前景广阔。当前毕业多届的学生除了在传统的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行业就业外,新兴的智能交通、城市与行政管理、环境检测、绿色农业、现代医疗等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宽广。在本校即可连续攻读物联网方向硕、博学位,也可申请或报考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及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动力支持,为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为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气工程、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新能源、智能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和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以“轻工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为特色,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设备仪器,先后被评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本专业构建“基础--专业--学科前沿”模式的课程体系,将电能变换技术、控制理论、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型技术引入课堂,将前沿新科技的研究、动态的行业发展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遵循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内在规律,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人才创造性思维“四种特性” (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的培养;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4年培养过程中,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培养目标:本专业遵循“基础厚、口径宽、实践强、有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扎实地掌握电气、自动化、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项目管理、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信息、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和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主干课程:电路理论、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智能制造与工业感知、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发电与控制、工业机器人控制等。毕业去向: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国内外大型企业,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二)研究机构,例如设计院、研究院、高等院校等,从事电气工程、新能源发电、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三)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电力规划、电力信息管理、新能源发电、智能制造系统等技术经济管理工作;(四)工业企业电气技术及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设计、运行、项目管理;(五)升学,免试推荐、考取到“双一流”“985”“211”高等院校及世界知名高校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深造。近五年,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率近40%,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次就业、创业率均为99%以上,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以及各类企业的电气及自动化技术与管理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服务于未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人文底蕴深、创新意识强、工程能力足,能在食品的研发、加工、管理、流通、市场和公共服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一流人才。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深造情况:近3年国内外深造比例在39%左右。学生可赴欧美食品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食品研究所、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985”重点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读研。就业去向:食品加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如亿滋、雀巢、联合利华、光明乳业、中粮集团等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食药监局系统、工商局系统等)。2020年就业率超过92%。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科学研究、品质控制、监督管理等一流人才。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深造情况:近3年国内外深造比例在40%左右。学生可赴欧美食品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食品研究所、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985”重点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读研。就业去向:食品安全分析、食品检验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单位(如大型食品企业质检/品控部门、科研机构检测中心、食药监局系统、工商局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系统等)。2020年就业率超过92%。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江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江南大学日语教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四十年来的耕耘和发展,已经建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中坚、省内知名的教学和学术团队。目前日语系共有在职教师20名,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13名,日籍教师4名,拥有博士学位者9名(海外博士占78%)。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持续发力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本专业教授承担省级以上项目多项,其它各级各类市级、校级科研、教改课题多项,每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大批研究论文,出版一批学术论著与教材。日语系自2006年开始,陆续与日本的松山东云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国立福井大学、国立岐阜大学、东京经济大学、三重大学等签订协议,以1年以上留学、“2+2双学位培养”、“学分互认交流”等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适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同时继续保持与日本松山东云女子大学、东京经济大学、三重大学、日本石川县厅等开展短期交换留学生项目。2014年开始与东京经济大学签订了免试推荐硕士生的留学交流项目,为学生开拓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和留学、升学空间,创造了未来适应国际发展交流的良好机会。近年来每年有30强%的学生参加各类出国留学、升学、短期交流项目。除上述国际交流模式外,日语系有机利用江南大学对外汉语课程班日本来华留学生的有利资源,为日语专业学生和日本留学生携手开展各种中日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机会和条件,日语系还专门开设了由日本外教负责的、由专业学生和日本留学生直接交流的 “日语苑”平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出国门的留学模式。2021年开始,日语系在外语学院的牵头主导下,创新设置了日语系海外(日本)实习基地2个,为今后日语系高年级学生的语言实习、海外升学、资料查找和学术写作等提供了优质的海外资源保障。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以“精日语、知日本、善沟通”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人文素养好、通晓日本国情、宽阔的国际视野、实践能力佳、拥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教育科研、文化和新闻出版等部门担当日语翻译、日语文学创作、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富有江南情怀的新时代国际化日语人才。主干课程:高级日语、日本文学概论、日语应用写作 、日语口译(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语言研究、日语演讲与辩论、中日跨文化交际、商务日语、食品包装日语翻译、日语影视字幕翻译、日企文件及洽谈翻译、日语同声传译技巧、中日社会文化研究、国际课程工作坊等。毕业去向:(一)升(留)学情况:从本专业深造情况来看,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将近有15%的同学赴日本、英国等留学深造,有20%强的学生被保送或升入国内知名高校如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继续深造。(二)就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前景广阔,主要就业去向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对外经济贸易部门和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外事部门、涉外企业、跨国公司、银行、大专院校和初、高级中学等从事日语翻译、外经外贸业务、商务管理、日语教学等业务,以及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
纺织类
纺织工程
江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改革试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有很高的声誉。纺织工程专业是纤维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以及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的融合。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的主要方向有高性能纤维材料、纺织智能制造装备以及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等。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纺织专业团队教师队伍人数62人,其中教授17名,博士学位比例达到95%,具有1年以上海外经历达72.58%,含国家级人才3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1人。纺织工程专业拥有25000平米的实验教学大楼,实践教学资源充足,包括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无锡第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合作);两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即“江苏省纺织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纺织专业基础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纺织材料、纺织半制品、纺织面料测试)和纺织生产全过程的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纱线、机织物、针织生产实践基地;纺织品设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利用区域优势,在长三角与三十余家纺织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签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企业深度参与学生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校企产学研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并完善了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积累了合作教育经验,为“卓越计划”所要求的“一年企业实践经历”提供了保障。纺织工程专业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专业联合国际一流纺织名校,启动“纺织工程”本、硕与美国北卡州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信州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卡尔迈耶集团公司、英国染色家协会等国际知名的大学、机构和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名本科生获得了国外交流的机会。本专业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自由选择加入该协议的联合培养。该协议实行“3年在江南大学学习,1年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学习”的培养模式,在获取我校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可免试进入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在美国修读的学分可同时作为本专业本科阶段的学分以及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纺织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理想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质,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纺织领域内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进出口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纺织产品和纺织工艺的设计,纺织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营销与贸易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纺织物联网技术、国际贸易实务、纺织材料学、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染整工艺学原理、时尚与品牌等。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超过45%的毕业生前往211院校以上高效及国外著名高校技术深造,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二)就业去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9%。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我国纺织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上海海关、深圳海关、波司登、罗莱家纺、耐克、顾家家居、山东鲁泰、江苏阳光等国内外知名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级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具有本专业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等职务。毕业生可在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纺织智能制造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企业、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计算机类
数字媒体技术
江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媒体作为文明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与人类的进步发展息息相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则进一步为人类记忆历史、传承知识、创造文明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手段。当今,以“智能制造”、“智慧生活”、“互联网经济”等新的社会活动形态为纽带,在数字存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技术、先进光电技术等技术支撑推动下,数字媒体正以全新的形式向纵深发展。智能手机、语音识别输入、虚拟现实眼镜、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产品逐步诞生,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巨大力量及对人类世界的深远影响。数字媒体技术成为自然与社会在网络空间镜像的最重要的基础支撑。江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国内较早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之一(2006年首次招生),已有超过10年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并具有本、硕、博完整学位系列培养资格。目前具有专业教师29名,其中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及青年博士教师22名。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辅助学生提升数字媒体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意能力;使学生在智能交互媒体、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字健康娱乐、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掌握一项较强的应用实践技能,为使学生成为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行业骨干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目标: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富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适应数字媒体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系统掌握数字媒体领域知识体系与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软件理论和数字媒体专业知识进行开发、设计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应用系统;能够适应本行业不断变革的需求,跟踪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艺术修养的数字媒体技术高级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数字媒体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互动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游戏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云计算等。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能力,且有较好的艺术修养、认知与设计能力,能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复杂融合的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创新设计工作,具备较好的读研升学基础能力。麦可思调研报告反映,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行业竞争力和就业薪资水平。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有:1)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行业顶尖或知名IT公司从事软件技术开发工作;3)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智慧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维护与管理工作;4)互联网创业公司从事产品开发工作;5)自主创业。
电子信息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原名“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1998年教育部更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大数据处理,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特色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大数据技术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本专业培养的毕业学生拥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备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计算机软件的能力。本专业以较深厚的数学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宽的就业升学口径、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这条主线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4年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为融合的创新系统;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等多重举措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有很多学生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受益;本专业已连续多年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开展2+2(本科) 、2+3(硕士)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可获得江南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双学位。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理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严谨的科学素养、优秀的工程计算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理科拔尖人才。通过系统专业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其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缜密的数学思维,熟练的算法设计和数据分析技能,解决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计算机及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成为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高级专业人才。主干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程序设计基础C、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科学基础、运筹与优化。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每年有超过35%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取211院校以上高校,如美国纽约大学、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二)就业去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6%,供职于阿里巴巴有限公司、华为企业、中国联通、电信、亿滋食品、乐百氏、雀巢、百威英博、百事、绿箭、上海汉得信息太平洋保险、北京科蓝软件、深南电路、中科软科技、软通动力、易保科技、广业集团、国际四大会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可在大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计算机以及统计金融等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或有关部门工作,有部分同学考了教师资格证,从事数学、计算机等教师职业,部分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工作。
中专
2022-12-19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