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录取(一)录取工作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不予录取。录取工作在2013年5月中下旬结束,经教育部审核批准后,于2013年6月中下旬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二)录取类别我校社会工作硕士的录取类别分为定向、非定向、委培和自筹经费四种。其中非定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人事档案必须转入我校,户口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迁入我校,毕业后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就业,按就业三方协议将档案、户口派遣到签订的就业单位。定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人事档案、户口均
(一)网上报名:报考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1、网上报名第一阶段——应届本科生预报名日期:2012年9月28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第二阶段——网上报名日期: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2)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学历证书号码等重要信息务必认真校对,通讯地址必须详细、准确,且在
一、专业及拟招生人数行业联合单位培养部门(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拟招生人数学制学费(元/年)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中共北京社会工委与北京城市学院共建)(035200)社会工作(公共服务)15人2-4年10000(035200)社会工作(社会管理)15人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中国信访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与北京城市学院共建)(035200)社会工作(信访与社会矛盾冲突管理)15人备注:MSW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延长至4年。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规定的学
2、专业人才直接服务首都社会建设一线在“宏观视角、直面问题”的方针指导下,通过丰富的名师讲座,建立审视社会问题的宏观视角;通过大量的专业实习实践,锻炼敢于直面社会问题的胆识和气魄,逐步坚定“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五年来,学校为首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一线培养三百多人,覆盖了北京市15个行政区的103个社区,学生将所学的社工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践行社工理念,实现社工价
师资力量本专业26名专任教师中,拥有副高以上职称11人,占比42.3%;拥有博士学位19人,占比73.1%,除拥有数量充足的校内研究生导师外,以校外行业导师共同组成了导师团队,从招生、授课、实习、论文、就业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无缝闭环式配合指导,有效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教研团队以社会科研服务项目驱动科研能力的提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完成论文50余篇、教材专著20部,主持或参与社会科研服务项目
国际合作专业每年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赴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接触和学习境外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并将我国目前的社工发展情况和经验带到国际平台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境内外社会工作对比研究的能力。五年来,组织数十名学生参加暑期国际交流学习活动,包括丹麦VIA大学的《WelfareTechnologyandHealth》课程学习、香港城市大学的《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培训及机构的探访活动等。除
培养目标及方向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旨在培养熟悉我国社会政策,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一览表
就业前景社会工作硕士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主要面向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机构、各级各类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从事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
培养特色1、先进的办学机制,创新的培养模式,确保了坚定的专业价值观立足于首都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MSW专业特点,以“一个平台”(培养联盟:以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为主要战略合作单位,并联合下属的北京各区县社会建设部门、各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等作为联盟成员单位)为依托,以“两个系统”(基础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为主体,以社会工作科研服务项目为载体,坚持“理论指导不断线
1、先进的办学机制,创新的培养模式,确保了坚定的专业价值观立足于首都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MSW专业特点,以“一个平台”(培养联盟:以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为主要战略合作单位,并联合下属的北京各区县社会建设部门、各街道社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等作为联盟成员单位)为依托,以“两个系统”(基础理论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为主体,以社会工作科研服务项目为载体,坚持“理论指导不断线、实践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