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在黑龙江省录取批次:2021年为本科一批A段,2020年为本科一批A段,2019年为本科一批、本科一批A段,2018年为本科一批A段,2017年为本科一批A段。2022年东华大学在黑龙江招生专业有新闻传播学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英语(招英语考生)、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金融与统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与能源新技术)、经济管理试验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智能制造工程、纺织类(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类、智能科学与技术、理科试验班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化学类(轻化工程、应用化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类等24个专业。
一、东华大学黑龙江招生计划(2022年)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学制 | 人数 |
|---|
| 经济管理试验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四年 | 3 |
| 理科试验班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工业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高起点强基础,突出基础科学教统计学、应用物理学)(高起点强基础,突出基础科学教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素养;在图书借阅上享受研究生待遇。大一结束后在全校范围内选择相关专业。具体操作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 四年 | 3 |
| 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 四年 | 2 |
| 新闻传播学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 | 四年 | 3 |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金融与统计) | 四年 | 4 |
| 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与能源新技术) | 四年 | 4 |
| 化学类(轻化工程、应用化学) | 四年 | 2 |
| 英语(招英语考生) | 四年 | 2 |
| 机械工程 | 四年 | 5 |
| 工业设计 | 四年 | 3 |
| 智能制造工程 | 四年 | 2 |
| 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四年 | 8 |
| 功能材料 | 四年 | 3 |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学费6500元/年) | 四年 | 5 |
| 人工智能 | 四年 | 2 |
| 计算机类(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费6500元/年) | 四年 | 6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2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四年 | 2 |
| 纺织类(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四年 | 4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四年 | 2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费6500元/年) | 四年 | 2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四年 | 2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四年 | 2 |
| 生物工程 | 四年 | 2 |
二、东华大学黑龙江录取分数线(2021年)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理科试验班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机械工程、工业设计、数)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0 | 5295 |
| 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 563 | 6155 |
| 计算机类(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 561 | 6391 |
| 人工智能 | 556 | 7055 |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 555 | 7175 |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555 | 7175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555 | 7175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554 | 7308 |
| 经济管理试验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 | 554 | 7308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 553 | 7435 |
| 纺织工程(双学士学位) | 552 | 7564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551 | 7720 |
| 纺织类(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551 | 7720 |
| 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551 | 7720 |
| 新闻传播学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教育技术学) | 550 | 7866 |
| 智能制造工程 | 550 | 7866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549 | 8013 |
| 机械工程 | 547 | 8299 |
| 英语(招英语考生) | 547 | 8299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546 | 8442 |
| 功能材料 | 546 | 8442 |
| 材料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 546 | 8442 |
| 化学类(轻化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 | 546 | 8442 |
| 工业设计 | 545 | 8576 |
材料类
功能材料
东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专业是教育部支持和鼓励的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相关专业和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也是学校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的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纺织、材料、化工生物等强势特色学科,下设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三个专业方向。该专业现有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任教师77人,具有博士学位74人。其中,正教授31人,博导16人,35名教授有国外留学经历,校特聘教授5人,国外兼职特聘教授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
该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综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该专业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修读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学校通过考核并结合教学资源及学生志愿情况确定学生就读专业方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
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并在功能材料某一领域具有专长、能够在本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要求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掌握工科的公共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具备实验设计、实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
4)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制约因素。
5)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其产品的分类特征;掌握其基本加工原理和技术、产品制造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基本知识;
6)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熟悉产品的质量标准;熟悉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并能对产品性能或功能进行评价。
7)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基本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经济、管理、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
8)了解国家对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产品流通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基础、线性代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
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高分子科学概论、功能材料导论、功能材料等。
实践环节
综合实践、工程制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注重生物学、医学与纺织功能材料的交叉融合。通过生物学基础、医学基础、纺织医用材料、生物医用纺织品制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的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贸易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功能设计及市场营销,能在医用纺织品、人工器官、生物功能材料、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及贸易等方面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
1.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医学、生物、材料和纺织工程基础以及外语的综合能力;
2.掌握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研究的初步能力;
4.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5.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新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
6.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7.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的发展动态;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
生物学基础、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人体工学、生物医用材料学、纤维加工学、纺织结构成型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功能设计与制备、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组织工程原理与方法、生物医用纺织品的评估与营销等。
毕业去向
政府(海关、商检)公务员、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产业用纺织品(保健卫生用品)生产管理、生物医用品贸易营销、检验检疫、医院、医疗机关事业单位,也可继续深造或出国(境)留学。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生物材料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集生物功能材料、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等学科于一体,在组织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药物材料、检测与诊断材料等方面已经形成学科优势。该专业方向教师在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和器官修复与再生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药物材料、仿生生物材料、基因/药物载体及可控释放体系、临床诊断与检测材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专业方向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和药物释放等交叉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医学工程和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材料交叉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改性、加工成型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各种生物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并具有扎实的生物材料、医学工程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3、能在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
4、了解生物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
5、熟悉该专业必需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主要课程
材料结构与性能、生物材料学概论、医学基础、生物医用器件设计、细胞培养技术与实验、分子检测及生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学影像基础、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等。
毕业去向
生物材料是一门正在高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因此随着相关研究和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该专业方向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就业去向有研究院所、设计院、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产品研发。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及综合训练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光功能材料及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和光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和光电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功能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材料设计、制备、性能检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材料设计和材料研制的基本能力;
3、掌握新能源和光电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工作原理和组装过程;
4、了解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
5、熟悉该专业必需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主要课程
固体物理基础、电化学基础与化学电源、光催化材料与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高技术纤维、电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
毕业去向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是国际上的朝阳领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发光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加工等新能源和光电材料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另外,在读研深造、出国(境)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网 址:http://www.dhu.edu.cn/textile/login.asp
机械类
机械工程
东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运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预期在毕业 5 年左右达到如下目标:
(1)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有意愿及能力服务社会。
(2)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团队中担任骨 干或领导角色。
(3)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4)具备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增长知识、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热工基础、流体力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与系统、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工程导论。
。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机械动力学基础、现代设计方法、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纺织工艺与装备概论、纺织机械设计、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现代制造装备控制技术、微纳制造与微机电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机电伺服技术、机电控制工程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接口及其技术、DSP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信号与系统等。
实践环节
机械工程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课堂的计算机上机实验、技术实习、大作业、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见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0%以上。
专业特色
在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该专业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并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达到具有进行机械产品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机械工程专业下设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各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将来结合学院师资条件和学生兴趣进行分方向选课培养。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的培养特色是:初步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优化设计等;具备综合运用机、电、气、液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机械产品性能的检测、分析、试验和机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的培养特色是:根据功能运动和精度要求,开发各类机械和装备;制订产品的制造工艺规程,组织生产,测试和控制产品质量与性能;进行机械制造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进行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培养特色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进行机电一体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基本能力。
毕业去向
近5年来,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大多为上海的大中型企业,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航空、设计行业等。就业单位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内重点单位。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职业如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机电控制工程师、模具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等。此外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范围广,涉及的行业还有银行、公务员、互联网、商务拓展等,如有同学被花旗银行、宝洁公司、博朗分公司等录用。近3年,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9.68%、100%、99.61%。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土木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东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需要,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学科优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宽厚,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在设计研究、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供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
除理工科要求的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送管网、暖通空调、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空调用制冷技术、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实践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工程Auto CAD制图、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空调课程设计、制冷课程设计、供热课程设计、锅炉课程设计、通风除尘课程设计、建环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专业特色
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结合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遵循学校国际知名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以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导向,把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培养体系中,形成了以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空气洁净与气体净化、能源利用与节能技术等鲜明特色,以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为支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思路,全方位培养具有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国际知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在全国设置该专业的百余所高校中,率先并已经四轮通过国家住建部组织的与国家执业注册工程师相关联的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另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均有推优免试深造的机会。该专业具有学缘好、学历高、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85%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化,3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高级访问进修经历。该专业试行本科、研究生综合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与研究生一起从事科研活动。该专业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建有紧密合作关系,拥有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实验室条件,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毕业去向
该专业涉及通风、空调、空气洁净、制冷、环境自控、能源利用与节能、室内给排水等,是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专业之一。毕业生可在暖通工程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安装、运行管理、设备制造与营销等领域从事暖通空调领域技术、经营与管理工作。该专业在沪就业面宽,就业率高。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
东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环境科学专业技术,适应环境教育发展需求,在纺织工业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环境监测与分析等相关领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开发应用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除了理工科类本科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外,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环境评价学、环境工程学、环境修复、环境管理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材料、基因工程、清洁生产审核与EHS、场地污染修复技术、水污染控制化学等。
实践环节
认识实习,生态实习,环境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环境材料综合实验,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大型实验,微机上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与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松东水环境净化有限公司、松江区环境保护局监测中心、上海松申水环境净化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修复,水环境及水资源利用,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等方向具有特色。该专业具有理学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另外,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均有推优免试深造的机会,可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出国发展。环境科学专业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丹麦及日本等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有多名环境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别赴美国、日本、丹麦和瑞典大学交流学习。该专业多项教学及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的奖励。出版《环境数学模型》、《MATLAB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技术》、《流域水量水质联合模拟技术与应用》、《水文模拟预测方法和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及修复技术》等教材和专著。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上海市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高质量的SCI收录论文和EI收录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科研单位、企业、高等学校、环境保护规划与设计、产业与经济等部门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教育、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等工作,也可以攻读硕士学位和硕博连读继续深造,或攻读国外研究生学位。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具体可从事的职业有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务员、中外企业单位环境管理与保护部门人员、环保公司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环保工程设计师、环评工程师、环保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员等。
咨询电话:021-67792159
电子邮箱:envcol@dhu.edu.cn
机械类
智能制造工程
东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技术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具有全球观念、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面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高性能智能装备、智能纺织等行业,掌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理解和学习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化技术与具体制造领域实现智能制造具体方法,具备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工厂的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能力,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数字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主要课程
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及方向专业类课程。主要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必修课: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热工与流体力学、工程材料、现代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智能制造基础、人工智能基础、Python语言、先进纺织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网络原理及应用、工程管理。
学科基础选修课:机器人学、纺织工程导论、工业软件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工业工程导论、最优化理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产品建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管理、制造技术基础等。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工业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业应用、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生产系统、纺织智能控制原理、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智能产品设计等。
课程设置参考国外一流大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线上+线下,课程讲授与讨论并重,项目导向等方式)。
实践环节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制定“理论+实践”、“实训+创新”、“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增加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增设智能制造实训环节,强化专业方向技能,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课堂的计算机上机实验、技术实习、大作业、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见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25%以上。
专业特色
依托智能制造研究所、纺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纺织生产大数据科研基地等,本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宗旨,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生产为目标,瞄准社会和产业的紧缺性人才需求。培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学习能力,深入学习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自然科学知识、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知识及行业领域知识等,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知识体系。该专业学生需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接受智能化工具的学习和培训,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专业培养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相融合的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该专业的设置体现了新工科的理念,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理论教学+校内实践+科研项目+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智能制造交叉学科领域高端领军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前景好,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互联网+制造”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服务国家支柱性制造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医疗装备、先进纺织、物流运输等行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交叉学科的典型特点,能够从事和完成多种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系统构建、工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工业机器人、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生产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构建、生产系统优化、产品质量智能化管控等领域。
本专业和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合作,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中专
2022-07-26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