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09-09 23:00:24解决时间:2022-07-28 22:21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 | 548 | 13779 |
类型 | 专业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历史类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批 | 普通类 | - | 557 | 10863 | |
历史类 | 英语 | 本科批 | 普通类 | - | 554 | 11751 | |
历史类 | 广播电视学 | 本科批 | 普通类 | - | 548 | 13779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文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 | 556 | 14140 |
类型 | 专业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文科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3 | 561 | 12502 | |
文科 | 英语(师范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0 | 559 | 13134 | |
文科 | 广播电视学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4 | 556 | 14140 |
类型 | 专业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文科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54 | 16851 | |
文科 | 英语(师范类)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54 | 16851 | |
文科 | 广播电视学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53 | 17223 |
类型 | 专业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文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63 | 16352 | |
文科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62 | 16614 | |
文科 | 广播电视学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61 | 16937 | |
文科 | 工商管理类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61 | 16937 |
类型 | 专业名称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文科 | 汉语国际教育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15 | 16973 | |
文科 | 广播电视学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14 | 17252 |
类型 | 专业名称 | 批次 | 学费 | 学制 | 层次 |
---|---|---|---|---|---|
历史类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费待定) | 本科批 | 0 | 四年 | 本科 |
历史类 | 英语(师范类;只招英语语种考生)(学费待定) | 本科批 | 0 | 四年 | 本科 |
历史类 | 广播电视学(学费待定) | 本科批 | 0 | 四年 | 本科 |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山东,面向全国师范教育,以“卓越教师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语言学+文学+语文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道德情操高尚、人文素养深厚,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了解国内外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语文教师,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
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办学条件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在岗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文献与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学术成果也非常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其它科研奖励20余项,省教育厅科研奖励50余项。
办学特色
一、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普通本科生与免费师范生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的硕士生招生培养。为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1、本专业起源于师范教育,一致对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等教师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全能训练体系。1992年起成立第二课堂,专门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测评工作,这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才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又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并与第一课堂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2、新世纪以来,该专业又启动了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旨在倡导学生阅读经历史检验的文学名著,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填充大学生的读书空间,打造“书香学院”,2014年以来,又开设了“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教师责任田”、“名著导读大讲堂”等活动,对学生阅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品格、人生境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培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这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传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专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归纳为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五项基本技能,并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测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有效的效果。二、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该专业历经4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成绩优异。语文教学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直是两个传统的省级重点学科,后来有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7年与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辖有七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也均可授予硕士学位。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申请建设点。石兴泽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走进老舍》2014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2014年获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三、教学改革,求实创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注重中文师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
办学成果
早在1993年,本专业的教学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1997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本世纪初,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然踵事增华。教学成果《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就业前景
该专业为传统基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一是能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教师;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通过考硕、考博,成为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三是面向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政府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成为从事文学评论与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宣传、行政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策划、编辑、播音、节目主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报社等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主干课程
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与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与节目主持、新闻评论、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等。
办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教学可使用的实验室面积2100多平米,实验教学设备总值 1000多万元。设有专业新闻摄影实验室、电视摄像实验室、电视节目制作室、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实验室、电声实验室、广播节目录制室、特技实验室、演播厅系统、虚拟演播室、音像资料库等。还拥有 358 平米的中型电视演播室和多功能教室等教学设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办学特色
专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文理渗透、技艺结合、软硬兼备”的建设思路和“新闻+技术+人文”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的传播技术实验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和遍布各地的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
办学成果
学生组织策划的活动,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关注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学生及作品先后50余人次在全国专业竞赛中获奖,有近百人考取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等“985”、“211”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山东卫视、齐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录用,并成为单位骨干记者、编辑、主持人。
就业前景
当前,传媒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随着传媒业迅猛发展,国家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广播电视学专业就业方向广阔、发展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广告公司、新媒体等媒体机构从事编辑、记者、制作、策划、主持、管理等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宣传策划及公文稿件撰写等工作。
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成立于1974年,是聊城大学设立最早的6个专业之一。1981年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2000年发展为聊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3年确立为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专业。本专业起步于师范教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以英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与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培养一流中小学英语教师、翻译、外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办学传统,为社会输送了近6000名毕业生
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汉翻译,英语教学法等
办学条件
英语专业拥有一支学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任教师5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后3人,博士(含在读博士)17人,38人具有海外任教、访学、学习、进修经历,已形成了一支由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从学缘结构来看,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队伍分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名校。
办学特色
英语专业现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课程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以及英语学科教学和翻译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英语专业还承担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省培计划”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聊城市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是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同时具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培计划”三级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资格的专业。英语专业除完成本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外,还面向全校开设“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形成了硕士与本科、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关注中外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连续多年被“武书连国内大学专业排行榜”列为五星级专业,在山东省内英语专业排名中位居TOP 3。
办学成果
近五年来,英语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3项。
就业前景
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以英语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授与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培养一流中小学英语教师、翻译、外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办学传统,为社会输送了近6000名毕业生,培养出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申长友、临沂大学党委书记李喆、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禄、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辛斌、苏州大学王军、山东大学刘振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教学、科研、外事、外贸、新闻、政府等部门与机构。聊城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中的70%都毕业于英语专业,其中姜玉莲、贾天成被评为英语特级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张涛担任山东省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全省17地市的英语教研员中有9人毕业于英语专业。2017年近100人次英语专业学生获得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和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截至2018年10月,英语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80人,双学位本科生230人,学术学位及专业学位研究生1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