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1-13 08:23:16解决时间:2022-11-04 20:36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省控线 |
---|---|---|---|---|---|---|
理科 | 本科提前批 | 普通类 | - | 588 | 7623 | - |
本科一批B段 | - | 544 | 14661 | 533 | ||
文科 | 本科提前批 | 普通类 | - | 571 | 1520 | - |
本科一批B段 | - | 544 | 3094 | 542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学制 | 人数 |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1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物理学(非公费师范)) | - | 1 |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统计学) | - | 1 |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公费师范)) | - | 1 | |||
金融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8 | |||
金融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 | - | 8 | |||
计算机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12 | |||
计算机类(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12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12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 | - | 12 | |||
公共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公共事业管理) | - | 2 | |||
公共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2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物流管理) | - | 4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4 |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英语(非公费师范))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 | 1 |
本科预科班(英语(非公费师范)、少数民族预科班)) | - | 1 | |||
金融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6 | |||
金融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 | - | 6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5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 | - | 5 | |||
公共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公共事业管理) | - | 1 | |||
公共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1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物流管理) | - | 1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 | - | 1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物流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4 | 14661 |
公共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公共事业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544 | 14661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物流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B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44 | 14661 |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544 | 14661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物流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4 | 3094 |
金融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544 | 3094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物流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B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44 | 3094 | |
金融学类(金融学)(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544 | 3094 | |||
公共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公共事业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8 | 2846 |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B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48 | 2846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南伊利诺伊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9 | 2777 | |
工商管理类(会计学)(南伊利诺伊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B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49 | 2777 | |
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南伊利诺伊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0 | 13606 |
金融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550 | 13606 | |||
工商管理类(会计学)(南伊利诺伊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B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50 | 13606 | |
金融学类(金融学)(罗格斯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550 | 13606 | |||
计算机类(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肯尼绍州立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5 | 12734 |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肯尼绍州立大学,招有专业志愿考生,不接受调剂,办学地点:净月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B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55 | 12734 |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统计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办学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 普通类 | 565 | 11137 | ||
本科预科班(英语(非公费师范)、少数民族预科班))(办学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7 | 1718 |
本科一批B段 | 567 | 1718 |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物理学(非公费师范))(少数民族)(预科)班,办学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73 | 9828 |
本科预科班(学制1年)(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公费师范))(少数民族)(预科)班,办学地点:东北师范大学) | 582 | 8454 |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两区办学,专业合理。学校现有自由校区和净月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26997人,专任教师1671人,其中教授511人,副教授645人。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强校,成果丰硕。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9月公布的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6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19位、211院校之首。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6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B类学科15个。34个学科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学校现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4个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研究所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四项,其中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两项、统计学研究领域的一项、化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获得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四项,其中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成果获此殊荣。
开放办学,助力发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15年,与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纽瓦克学院。学校在韩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蒙古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及外交部分别在我校设立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设在我校。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著名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承典塑新,力行致远。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东北师大将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践行“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进程。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近十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200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我校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8年,在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的背景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专门编发简报,以《东北师范大学创新高校公共就业服务模式 提振大学生就业形势》为题,介绍我校就业工作经验;2009年,就业中心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获此表彰的两个高校就业中心之一;2010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是六所大会交流高校之一,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批示,要求将东北师范大学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做法,向全国各高校介绍推广;2013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东北师大就业率持续居高具有启示意义》一文,刘延东批示:“东北师大加大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把就业当作一门学问,联合建立教育人才市场的做法要认真总结推广”;2014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东北师大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差异化帮扶》一文,刘延东批示:“东北师大差异化帮扶困难学生的做法可借鉴推广”。教育部先后六次编发简报,指出东北师范大学良好就业态势提振全国就业形势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11年对我校就业工作进行报道,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与农博会、汽博会、电影节并称吉林省“四大盛会”,被新闻媒体誉为“东师现象”。据统计,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对我校就业工作宣传报道500余次,就业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学生为本、市场为准、服务为训”的就业工作理念。在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富有东北师范大学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 从“三分之一”到“内合外联”,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各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工作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被教育部树立为就业工作职能转变的典型。2001年,东北师大提出“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模式,成立了以东北师范大学为秘书长单位的“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有力拉动了东北高师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协作体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涵盖了东北地区全部高师院校,按照“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创”的原则,形成了以东北师大为中心、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东北教育人才品牌市场。2007年,我校联合东北高师院校成立了东北高师就业工作研究会,拓展合作新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实现了学生就业工作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2. 从“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到“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区域 ”向“全国”的市场跨越学校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品牌,建设大区域、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成为学校就业市场开发培育的基本战略。199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2001年,在原有的就业基地基础上,通过“距近校校联合,距远一校展扩”,建立以市(地)、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就业基地,并从中选设基地联系校,形成以联系校为“点”,基地为“面”,“点面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2003年,启动“百所城市就业市场开发规划”,以“高端巩固、中端拓展、基层引导”为原则,对全国五个区域、八个领域的两千家用人单位进行重点开发走访,在全国挑选了112个城市作为首批城市就业基地,实现了从“百校”到“百城”的跨越;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又进一步向“基层”迈进,号召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基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将举办“会中会”——“东北28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2007年,在全国相继出台事业单位执行“用人招考制度”、“编制核定”政策以及发达地区的“户口限制”政策的背景下,我校就业市场开始导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施企业“营销组合”运营模式,着力开发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师范和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2008年,自主研发了评价市场价值的“五维”指标体系,完成了我校就业市场的一轮深度开发和精准营销;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建立“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成为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跨越,参加洽谈会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430家攀升到2013年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000多家;需求信息从4000条提升到近167116条;供需比从1∶8提升到1∶19。目前,就业市场已经从传统的东北地区拓展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地区、西南地区,东北高师毕业生遍布全国。
3. 实施“东师品牌”战略,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学校主动适应市场,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学校构筑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自主规划课程组成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在“营销”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在全国率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毕业生“诚信认证”服务,2008被评为吉林省首家“大学生诚信就业示范院校”。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优先满足毕业生回校进修和深造。在信息反馈环节上,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2002年以来,开展就业基地回访百余次,走访用人单位7000余家,采纳教育教学改革建议1500余条。
4. 变革信息服务手段,建设毕业生就业“无形”大市场
学校先后共投入30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的就业信息网络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息定制。2006年,推出了手机上网定制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的“二次革命”,使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彻底摆脱了计算机的束缚;2007年,引入了“精准营销”的理念,建立了集成“双认证”、“双视频”、“双搜索”、“双手机”、“三定制”、“四网络”的“四二三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所全国知名高校一起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理事会成员;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完全摆脱获取就业信息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并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全国人才网络招聘的门户网站进行对接,扩大了毕业生就业空间;2009年,建成了全国高校首个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及视频就业网,推出远程视频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网上就业全过程服务;2013年,提出了“微”理念,开发了“东师微就业”和“东师求职宝”,利用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信平台提供自选式、一对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启就业微时代。
在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享有国家规定政策加分的考生。
参加《高校招生》杂志社主办的“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得优胜者的考生,高考第一院校志愿报考我校,达到我校在该省同批投档线者,我校予以录取并满足其所报专业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