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2-06 17:04:28解决时间:2022-11-04 21:53
年份 | 汉语言文学 | 地理科学 |
---|---|---|
2021 | 530(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527(地理科学(师范类)) |
2020 | 542 | 538 |
年份 | 汉语言文学 | 地理科学 |
---|---|---|
2019 | -- | 517(地理科学(师范类)) |
2018 | -- | 505(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2017 | -- | 496(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年份 | 汉语言文学 | 地理科学 |
---|---|---|
2019 | 549(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546(地理科学(师范类)) |
2018 | 554(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秘书学)) | 553(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2017 | 531(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秘书学)) | 528(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素养,师德高尚,系统掌握地理学知识、理论与方法,了解科学发展前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地理教学能力,能够创新性开展中学地理教学的优秀教师、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计量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研究等。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完善:将教学经费投入纳入年度预算,优先安排本科教学资源建设及日常运行经费,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经费投入机制上,采用“基本运行+专项”模式,教学基本业务费及校内教学专项经费可统筹统一安排,同时重点支持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条件改善以及教学改革等教学专项经费的申报。 (2)教学经费支出稳步增长:近年来,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及教学改革、教学实习实践、教师培训和其他教学专项经费等支出逐年增长,加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以及山东省骨干学科建设、省特色名校建设等、省高水平立项建设专业专项经费支持,2017-2018学年地理科学专业共获得380.6万元的经费支持,确保了日常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和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3)教学经费分配、使用合理:学校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有严格的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效益明显。教学基本运行经费投入由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运行经费由教务处依据学生人数、承担实验实习教学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分配,每年年初一次性拨付。教学专项经费方面,组织相关部门编写项目申报书,经评审后下达项目预算,并纳入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2.教学设备 地理科学专业建有7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个教师教育实训室以及5个小型教室。建有10个专业实验室以及地球科学馆和地理科技园,2017年获批“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保育与生物资源创新利用实验室立项,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达970余万元。 拥有专业图书资料22689册、总价值86.2万元,专业学术性期刊5167册。学校图书馆购置了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学校图书馆检索中英文电子文献。在学生入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练习,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 (1)地理科学专业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校聘百人计划1人,13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职称比占73.3%;硕士1人,博士11人,50岁以下教师的博士比为100%。经常性开展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董杰教授、李红教授、张重阳教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刘子亭副教授被评为大学生良师益友、师德标兵。 地理科学专业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了国家教学名师、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于世永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等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聘请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朱秉启研究员为产业教授,聘请了河南大学秦耀辰教授、山东省教学能手马春玲等18位优秀教师作为本科生校外指导教师,来校指导团队建设,与本专业教师一道指导学生发展,实施了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 (2)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依托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地理科学专业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4支校级教学团队。派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教学工作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派出刘加珍博士赴美访学,提升学术水平。 (3)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专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共2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果获得省级科研奖励多项。东平湖湿地科研团队在湖泊湿地环境演化与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在山东省处于领先地位。 4.实习基地 地理科学专业设有河北秦皇岛、豫北太行山区大型野外实习基地2处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在聊城市、泰安市建立了40余所教育实习基地、聘请25位优秀中小学教师为教育实习校外指导教师,为地理教育类师范生为期半年的集中教育实习提供了保障。形成了理论、实践、职业发展密切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5.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 (1)全部使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组织地理科学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学习,均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 (2)网络教学:利用校园网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然地理学》校级网络教学师范课程的功能,实施网络教学,师生在线交流和答疑; (3)教学资源建设:专业课程资料均上网发布,利用学校电子文献资源建成了课程电子文献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课程资源。
办学特色
1.开展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增强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竞争力 (1)建立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课程资源库、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了与地方政府间人才协同培养协议。大力实施了优秀中学地理教师培养,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 (2)构建了“一二三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指地理科学专业以优秀中学地理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二”是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三”指以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培养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四”是通过课堂教学、野外与实验室实习实验、中小学教育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四条途径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3)通过分段培养、专业分流和专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学生在第一学年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在第一学年末,根据学业成绩和志愿,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规模等因素,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专业选拔,选择品行端正、成绩优秀、志愿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学生进入地理科学专业,开展专业学习。在第二至第四学年,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实习、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开展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2.实施了卓越中学地理教师计划,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创新“一二三四”模式,实施优秀人才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社会发展对中学地理师资人才的需求,构建了“一二三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优秀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目标,将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二者充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野外实习与课程实验、中小学教育实习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四个途径,实施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高。 (2)课堂教学、实验操作、野外实习三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通过实验室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实验分析方法;野外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测量和分析,验证和深化专业知识理论,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并培养学生形成专业思维。通过三者的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形成优秀的地理科学专业素养和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养成。。 (3)突出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优秀职业品德的培养。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有着崇教尚学的光荣传统,扎根于齐鲁大地,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地理科学专业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示范效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向优秀教师师德作风学习活动。在教育实习工作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学生家访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形成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近年来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在95%以上。
办学成果
1.毕业生就业率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思想上积极上进,业务上肯钻研,善于吸收新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一些学校提前1年来校与学生签订工作协议。同时,140余名学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以人民教师职业为荣,在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勇于进取,为基础教育贡献力量。其中,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小学领导和教学骨干。以聊城市为例,毕业生中有36名任校长、副校长职务,2人被评为聊城市十佳校长,获省级教学能手5人、获省优质课9人、获水城名师7人,地、市级教学能手数十人。 对2018届地理科学专业79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100%;就业率为93.7%,其中考取研究生45.6%、担任中学地理教师及考取选调生占48.1%。 2.就业专业对口率 对2018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学教学和读研究生,也有部分毕业生考取选调生等到党政部门就职;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1.1%。 3.毕业生发展情况 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有140余名学生考取985、211等重点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生。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中,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小学校长或教学骨干,其中获省级教学能手5人、获省优质课9人。 4.就业单位满意度 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大多在中学任职教师,工作发展普遍良好。很多中学校长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扎实、教师职业素养高、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出色,工作认真负责,甘于奉献,谦虚好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对于考取了研究生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中科院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表达了较高的认同。他们认为,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专业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培养潜质。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聊城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聊城大学特色专业。地理科学类在2013-2017年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中分别位居全国同专业类高校中的前20%,分列第48位、第37位、第49、第44位和第38位。在2018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地理科学专业列第48位。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地理科学类在全国140多所高校中属于B+水平,地理科学专业均在山东省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二位。
就业前景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地理教学能力,能够创新性开展中学地理教学的优秀教师、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山东,面向全国师范教育,以“卓越教师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语言学+文学+语文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道德情操高尚、人文素养深厚,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了解国内外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语文教师,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
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办学条件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在岗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文献与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学术成果也非常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其它科研奖励20余项,省教育厅科研奖励50余项。
办学特色
一、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普通本科生与免费师范生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的硕士生招生培养。为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1、本专业起源于师范教育,一致对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等教师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全能训练体系。1992年起成立第二课堂,专门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测评工作,这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才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又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并与第一课堂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2、新世纪以来,该专业又启动了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旨在倡导学生阅读经历史检验的文学名著,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填充大学生的读书空间,打造“书香学院”,2014年以来,又开设了“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教师责任田”、“名著导读大讲堂”等活动,对学生阅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品格、人生境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培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这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传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专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归纳为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五项基本技能,并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测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有效的效果。二、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该专业历经4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成绩优异。语文教学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直是两个传统的省级重点学科,后来有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7年与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辖有七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也均可授予硕士学位。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申请建设点。石兴泽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走进老舍》2014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2014年获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三、教学改革,求实创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注重中文师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
办学成果
早在1993年,本专业的教学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1997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本世纪初,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然踵事增华。教学成果《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就业前景
该专业为传统基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一是能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教师;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通过考硕、考博,成为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三是面向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政府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成为从事文学评论与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宣传、行政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学制 | 人数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河北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费待定)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5 | ||
山西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 | 4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6 | ||||||
内蒙古 | 汉语言文学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3 | ||
辽宁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费待定)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4 | ||
吉林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费待定) | 文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 | 3 | ||
黑龙江 | 地理科学(师范类)注该校以.上专业学费待定。)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四年 | 2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注该校以.上专业学费待定。) | 文科 | 2 | ||||||
安徽 | 汉语言文学(师范)(学费待定)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 | ||
福建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学费待定)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3 | 2854(L999)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江西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3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4 | ||||||
山东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学费待定)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四年 | 243 | ||
地理科学(师范类)(学费待定) | 78 | |||||||
河南 | 汉语言文学(师范)(学费待定)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4 | ||
地理科学(师范)(学费待定) | 3 | |||||||
湖南 | 汉语言文学(师范)(学费待定)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4 | (001)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广西 | 地理科学(理工类,师范,4年)(学费待定)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5 | ||
汉语言文学(文史类,师范,4年)(学费待定) | 文科 | 6 | ||||||
四川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5 | ||
贵州 | 汉语言文学(师范)(学费待定)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8 | ||
地理科学(师范)(学费待定) | 6 | |||||||
西藏 | 汉语言文学(学费待定。师范类。)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3 | ||
陕西 | 汉语言文学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5 | ||
地理科学 | 4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河北 | 汉语言文学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7 | 10863 | ||
山西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75 | 51429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534 | 7780 | |||||
内蒙古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3 | 5052 | ||
辽宁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7058 | ||
吉林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501 | 5024 | ||
黑龙江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29 | 34406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488 | 6334 | |||||
安徽 | 汉语言文学(师范)(4400元/年)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62 | 21033 | ||
福建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0 | 8923 | 2826(L999)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江西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2 | 80437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文科 | 563 | 12236 | |||||
山东 | 地理科学(师范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7 | 96694 |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530 | 90383 | ||||||
广西 | 地理科学(师范,50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46 | 67354 | ||
汉语言文学(师范,4400元/年) | 文科 | 522 | 11997 | |||||
海南 |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3 | 12560 | (02) | 不限 |
四川 | 汉语言文学(师范)(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0 | 18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