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1-24 17:27:03解决时间:2022-11-04 21:52
年份 | 哲学 | 小学教育 |
---|---|---|
2021 | 513 | 528(小学教育(师范类)) |
2020 | 524 | -- |
年份 | 哲学 | 小学教育 |
---|---|---|
2019 | 493 | 521(教育学类(教育学、小学教育,师范类)) |
2018 | 491 | -- |
2017 | 485 | -- |
年份 | 哲学 | 小学教育 |
---|---|---|
2019 | 541 | 548(教育学类(教育学、小学教育,师范类)) |
2018 | 549 | 552(教育学类(教育学、小学教育,师范类)) |
2017 | 526 | -- |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及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扎根鲁西、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教育学 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简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小学班主任工作。 学科教育课程: 主教语文、数学二选一,语文方向:中外文学简史、古今汉语概论、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汉语拼音与诵读教学、经典文学评论与鉴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学方向:高等数学二级、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游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主教数学)。 兼教艺术、科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四选一,学科基础课及教育教学研究。
办学条件
建有教师通用技能实训中心,面积2200平方米,仪器价值800万元;小学教育专业实验室:小学语文智能化实训室、小学数学智能化实训室、小学科学实验室、书画技能实训室、电子钢琴室、舞蹈技能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等。小学教育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另外聘请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名校长、全国优秀班主任、水城名师等优秀一线教师8名进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与辅导。本专业与聊城实验小学、聊大附小等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与聊城市教育局等5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共设立37个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了稳定条件。小学教育专业依托公共课教育学国家教学团队、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山东省“十二五”人文社科重点建设基地“教师教育创新研究基地”、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教育学专业和聊城市教师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等专业平台、校地合作基地开展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工作
办学特色
小学教育专业始终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社会教育发展”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以突出“校地合作三位一体”、“全科培养”、“实践贯通”、“国际视野”为基本特征的专业培养特色。
办学成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综合素质强。近几年来,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均保持在85%,六级通过率在15%左右,学生考研录取率平均在40%左右。有多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如温琳等5名同学获得全国小学教育专业诗文与绘画比赛一、二等奖,刘冰等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刘洁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教师从业技能大赛小学英语组二等奖,还有一批学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每年有近85%的学生获得优秀实习支教生称号,学院毕业生二次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来,专业专职教师共获得各级奖励15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专业教师获批各级各类项目共计13项,其中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2.5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专著35项,其中核心期刊18篇,CSSCI检索5篇。
就业前景
学生考研录取率平均在40%左右,学院毕业生二次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学生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
培养目标
哲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系统哲学基础理论素养和良好学术科研潜力的理论型人才,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服务机构从事宣传教育、编辑出版、行政管理、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四年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相关哲学问题的独立研究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哲学素养处理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与文化问题。
主干课程
哲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和西方哲学原著导读等。共计62学分,992学时,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哲学专业目前有教师16人,生师比达到8:1。年龄结构较为合理,50岁以上5人,40-50岁6人,40岁以下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教学人员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科研经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缘广泛。专业教师学历层次高,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出站博士后4人,从而为哲学专业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哲学专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获评校级师德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十一五’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从而保障哲学专业教学质量。 教学条件—— 哲学专业拥有较为充分的教学条件。在教室方面,拥有仅投入使用三年的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专人管理,拥有30件仪器设备,合计价值40万元;拥有教研工作室1个,教研活动室1个,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 在图书资料方面,本专业中文藏书量约为2万余册,外文藏书2千余册。学院拥有各种专业期刊多种,其中《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哲学专业期刊20余种,《Journal of philosophy》、《The ethics》等外文期刊10余种。学院还拥有以往教案汇编30余册,教学资料汇编6册。在特色藏书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投入约18.5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不含学校投入),现拥有与现代中国哲学(含台湾哲学)有关的杂志六十余种,购买或复印珍贵稀缺的学科书籍5000余册,除上述所列大陆解放后出版的期刊外,另有解放前和台湾出版的杂志多种,如《哲学评论》、《哲学月刊》、《文史月刊》、《民铎》、《学艺》、《再生》、《文化先锋》、《清华周刊》、《哲学教育》、《国论》、《社会科学季刊》、《岭南学报》、《新青年》、《新潮》、《东方杂志》、《鹅湖月刊》、《哲学与文化》、《读者论坛》等多种。在现代中国哲学方面藏书也较为全面,其中包括许多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文集和哲学专著等2000余册。 实践教学—— 哲学专业目前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等院内其他专业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校内拥有聊城大学团委、聊城大学学生工作处等进行实习实训,校外拥有东昌府区行政服务中心、聊城二中、聊城四中、东昌中学等供学生观摩、见习,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办学特色
与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已经发展和积淀形成特有的优势与特色。总体上,本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符合专业规律和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即“以教学中心,以科研与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考研与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哲学本科毕业生”。具体来说,本专业的特色有: 第一,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学科基础课层面上,除了哲学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结合学院特色开设了管理学、政治学、领导科学等院内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通过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设置,针对哲学专业规律,系统设置了哲学学科的重要课程;再次,为了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需求,专门开设了哲学专业提高性的选修课程,以及公文写作、行政能力测试等等针对性强的选修课程。相比较而言,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了知识面宽、针对性强等特点。 第二,专业日常教学管理有创新。一方面,专业教师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遵守教师考勤、调课停课、听课督导、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试讲、老教师授课观摩、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以及教案讨论和检查制度;实施学生评教制度、督导组和主管领导听课制度以及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在教学后实施课后辅导制度、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以及网络教学更新制度等。这些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为哲学专业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管理方面,加强了针对性强的动态管理。例如,每年新生入学,我们专业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哲学专业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活动”,为新生召开“学业导航会”。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的体会,为学生讲解哲学专业特点、课程设置、课程特点、就业与考研、未来设想等等疑难。在日常活动中,我专业教师都会共同研讨彼此教学心得,了解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活动,培育有潜力的人才。在考研期间,专业教师都会通过“研讨会”等途径解答报考、专业问题以及复试等环节的疑难,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这种日常动态化、穿插式、有目的的教学管理活动大大推动了专业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三,学科科研与专业建设同步发展。专业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这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山东省“当代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语》诠释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校第三层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聊城大学论语学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在科学研究方面,专业教师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高层次论著20多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孔子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3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有6项成果获得二等奖,10项成果获得三等奖,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通过学科与科研工作的进展,专业教师提升了专业教学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哲学专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