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新余学院)-新余市技工学校
2、高起专专业:
(1)工科专业,学制四年:(新余学院)
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
(2)文、理科专业,学制三年:(江西师范大学、新余学院)
学前教育、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西南大学
1、专升本专业
(1)师范类
理科:数学教育、物理学教育、化学教育、生物学教育、地理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等
文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历史学教育、英语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等
(2)非师范类
理科: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应用化学、土木工程、动物医学、机械电子工程等
文科: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园林、园艺、土地资源管理、英语、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
2、高起专专业
(1)师范类
理科:计算机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育等
文科: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等
(2)非师范类
理科:会计、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心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动物医学、机电一体化技术等
文科:公共事业管理、法律事务、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园艺技术、城市园林、行政管理、汉语、应用英语等
二、 收费标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年制本科)-新余学院
专业代码:080601 学科门类:工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与管理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及其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一)知识要求
1.通用知识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2.
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等自然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
系统掌握电机学、自动控制、电力电子、工厂供电、专业英语、工业计算机(PLC、单片机等)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能力要求
1.学习能力
具有查阅本专业中外文献资料,获得信息与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2.思维能力
具有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与表达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一定能力;能掌握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具有实验方案设计和选择的一定能力;能分析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定能力;在综合类实习、实验中具有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通过两门专业技能考试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4.创新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实践环节中,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并具备自主设计实验的一定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干创新的精神。
2.身心素质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保持良好心态,具备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四年,修业年限为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毕业低学分要求
181学分
五、主干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年制本科)-新余学院
专业代码:080202 学科门类:工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机械产品、工装设计与制造及机电控制等方面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能在机械工程领域及相关行业内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1.通识知识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2.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3.专业知识
熟悉机械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熟悉机械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原理、方法及常用设计软件的应用;比较系统地掌握机械、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控制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学习能力
具有较强的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能,获得相关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具有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思维能力
具有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从工程实践中探寻知识、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专业业务的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的基本能力;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绘图、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获得本专业领域工程实践训练和两个相关专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证培训,并获取相关专业的岗位技能操作中级证书。
4.创新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三)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干创新的精神。
2.身心素质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保持良好心态,具备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四年,修业年限为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毕业低学分要求
178学分
五、主干学科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新余学院
一、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从事现代机械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生产控制与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规格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掌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制造、控制的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新发展趋势。
4、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取得中、高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数控加工或模具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一级(以上)证书及英语三级(以上)证书。
5、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工电子学,液压传动、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技术和pro/e软件等理论知识。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及机械设计与制造,设备的生产,维护调试、管理等专业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法律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人文和艺术素养。
四、本专业特点
1、突出实践教学
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训等手段,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高,毕业后能很快胜任所从事的岗位工作。
课程体系的特色:2、
(1)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主,计算机,电工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多门学科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强化理论融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打破部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课程体系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建立专业课程群。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良好的实习基地条件,设置实际生产环境的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设计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课五个模块。
(2)加强基础教学,英语、计算机教学三年不断线
加强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工具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英语、计算机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英语开设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计算机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AutoCAD、机械CAD/CAM、PRO/E等多门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技术交流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突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取得计算机一级水平测试证书和AutoCAD操作四级证书。
(3)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钳工和机加工操作实训、CAD制图、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现场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占总课时的50%。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4)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四个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创业两个专业拓展类选修课程模块,扩大学生的选课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不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本专业技术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主干课程
(一)理论教学:
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测试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传动、机械制造工艺学(含夹具设计)、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传动及控制、自动控制原理、PRO/E。
(二)实践教学:
机械制图测绘及CAD实训、金工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新余学院
培养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获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新余学院
培养熟悉现代机械科学技术,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础技能和发展方向,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作、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科)-新余学院
培养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和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从事现代机械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生产控制与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培养掌握初步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具备机械电子一体化设备设计、制造、操作、维修能力,能够在机电行业从事设备设计与制造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余学院
主干课程::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现代自动化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系统思想、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的设计、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电路基础、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机械优化设计、液压传动与控制、传感器技术、工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机与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知识,熟悉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电气传动与控制等相关内容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MATLAB与系统仿真、电路基础、机械制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方法、信号与系统、电力工程、传感器技术、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交流调速技术、电器控制及PLC应用。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新余学院
主干课程::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新余学院
本专业是省级、校级特色专业,拥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个优秀教学团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在装备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应用开发和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培养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去向:、就业亮点:
主要面向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机电产品营销与服务等行业;有稳定的合作企业,专业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就业可持续发展性强,被国家列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急需十大专业人才之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新余学院
本专业是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应用开发、安装调试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去向:、就业亮点:
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可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毕业生大多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发电厂和电力建设单位就业。2018届毕业生被国家电网(江西)录取人数列全国各高校第二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江西工程学院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勤朴敏信素质,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和先进制造技术,具备扎实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介绍::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机械设计、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AD/CAM
特色课程::3D打印技术、激光加工技术、产品造型设计CAD、玩具包装与印刷设计、数字化制造技术
自动化专业-江西工程学院
人才培养::本专业遵循“教研学做一体化”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自动检测技术,具备较强的自动控制系统领域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研发部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从事与自动化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且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能在自动化工程与技术、电子工程与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控制技术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课程开设::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
核心课程::电子分析基础(4学分)、模拟电子技术(4学分)、数字电子技术(4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自动控制理论(4学分)、电机与拖动(4学分)、电力电子技术(4学分)、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4学分)
江西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方向)-江西工程学院
一、专业介绍
“自动化”是指使用机器部分或全部代替人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甚至完类依靠自身体力和脑力无法直接完成的任务。自动化是关于一切人造系统自动、智能、自主、高效和安全运行的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化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创造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代社会的很多重要成果,如机器人、宇宙飞船、高速火车、核电站等,其核心都是自动化系统。
二、培养目标
具备在自动化专业取得职业成功的科学和技术素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善于沟通和协作;有志趣且有能力成功地进行本专业或其他领域的终生学习;有社会责任感和胜任力,成为本行业的核心人才。
三、主干课程
1、Python程序设计2、机器人技术与应用3、自动控制理论4、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5、模式识别与应用6、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7、人机交互程序设计8、模糊识别与机器学习9、机器人操作系统
四、实训环节 智能车组装实训、智能两足机器人组装实训、Arduino智能控制实训、PaspberryPi课程设计实训、PLC可编程控制器实训、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实训、自动化综合实践实训、智能传感器课程设计实训等。
五、就业方向软件: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员,网络工程师......硬件:单片机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控制:自动控制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过程调度员......
六、毕业条件 学生完成以下学业方能取得毕业证书: 1、计算机二级证书。 2、总学分186学分。 3、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技能竞赛模块(必备)。 七、就业前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带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人才需求的旺盛,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从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