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专业介绍

日期:2018-07-12 09:13

咨询电话:010-65783232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成立于20027月,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广告学院,也是国内广告学教育层次为完备的广告学院。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广告学专业,1989招收首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广告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招收全国第一届广告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多年来,广告学院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政、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各领域相互支撑的融通平台,为学生、成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院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所在单位。学院下设广告学系、公共关系系、新媒体与传播系、艺术设计系等教学单位及多个研究机构,开办广告学(品牌传播方向、广告媒体经营方向、整合营销传播方向)、公共关系学、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方向、综合媒体设计方向、艺术管理方向)等专业,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教学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习型空间、创造性环境和创新研究机会,构建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广告及相关专业教育体系,领跑中国广告教育。

科研平台使学院可以站在专业前沿,成为专业知识创新的重要装置,以创新引领教学。主要科研机构包括国家广告研究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设立)、中国广告博物馆、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公关舆情研究所、战略传播研究所、IAI国际广告研究所、IMI市场信息研究所、广告主研究所、危机管理研究所、高龄沟通与传播研究所、媒介研究所、美术传播研究所、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广告史学与文献研究中心、互动媒体设计中心、公共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内容银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形成了创意与设计、市场与效果、企业与广告生态、品牌传播、广告作品、舆情与形象、媒介产业与新媒体、广告历史等研究群,领跑在中国广告研究的前沿。

多年来,学院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办公室、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主协会、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等政府、行业机构,以及全球范围内主要传媒集团、媒体机构、营销传播集团、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涉及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为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多年来,广告学院学生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戛纳广告节、美国ONE SHOW青年创意营、时报广告金犊奖、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全国公共关系策划大赛等国内、国际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涵盖政府、企业、各大媒体、各大营销传播机构。

同时,广告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中国广告博物馆主办并受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各类组织委托主办、承办了各类面向学界、业界的专业活动。学院各专业教师在各类国际、全国性奖项评选中担任评审团主席、评委等职,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交流计划,主要合作高校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美国爱莫森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冰岛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世新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等。同时,学生还可在中国传媒大学更多的国际合作高校中获得国际交流、留学机会。

获奖情况

多年来,广告学院学生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戛纳广告节、美国ONE SHOW青年创意营、时报广告金犊奖、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全国公共关系策划大赛等国内、国际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广告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主办并受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各类组织委托主办、承办了各类面向学界、业界的赛事。学院各专业教师在各类国际、全国性奖项评选中担任评审团主席、评委等职,为推动行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就业情况

近年来广告学院各专业实际就业率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涵盖政府、企业、各大媒体、各大营销传播服务机构。

 

出国交流及升学

本学院学生可以利用的国外交流学习资源: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本硕连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美国爱莫森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冰岛大学、台湾地区有:以台湾地区辅仁大学、台湾世新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等。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还为学生准备了美洲22个大学、大洋洲8个大学、欧洲32个大学、亚洲21个大学,以及港台地区的13个大学,进行学生交流和交换,极大的有利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广告学普通本科专业

广告学专业(品牌传播方向、广告媒体经营方向、整合营销传播方向)是我院(系)创办之初早的传统专业,以其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成为在全国具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在多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专业,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也是一个实践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专业,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密切、操作性强的特点,本专业以原有广告学专业为学科根基,创新地将广告与品牌的发展、广告与媒介环境的互动,广告与营销的结合置于社会背景下的综合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构建。

    本专业以传播学与营销学理论为基础,面对新营销环境下广告形式创新及与其他传播形式融合的大背景,为业界培养品牌传播、广告媒介经营以及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的实务性人才,以使品牌传播更具效率、广告理论更具实践性。为此,为适应广告业的发展,本专业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与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学习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独创性专业能力,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即成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广的精英型广告人才,力争在学理和素质浸润这一层面,使学生具备对消费市场进行调查、数据处理、市场分析,对现代广告进行策划、执行和管理,对媒介进行调查、应用和经营等“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现代广告人基本职业资质,同时锻造 “文化知识底蕴”、“智能结构”乃至“品行道德”等现代广告人的差异资质,以胜任日后从事品牌传播等广告相关行业的前沿实务运营工作。

    在本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实践性,搭建起由理论与实务案例建构的系统的课程体系框架。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各方向的专业教育广泛应用研究讨论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研讨的互动教学法,在课程设置中考虑与相关学科的均衡性,搭建稳固的课程体系,制定完备齐全的实践教学内容,推行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既吸收广告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又突出广告学科自身发展的特色,带动学生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运用体验式学习等现代学习理论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尝试“有效教育”的实践。力争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对所学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本专业各方向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既可从事企业广告运作与品牌传播,也能从事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策划与广告运营工作,以及其它各类机构团体的品牌传播、推广及营销与经营管理工作,从而成为掌握现代企业品牌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创意理念,具有前瞻性广告媒体经营管理视野,熟稔整合营销传播,熟悉现代品牌传播运作流程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概论、中外广告史、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文案、广告法规、广告调查、广告创意表现、公共关系、专业英语、广告综合研究、广告战略研究、品牌营销、企业品牌战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品牌传播案例、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公共关系学普通类本科专业

以学生为本是公共关系学专业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学生是公共关系专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坚实保障,同时也是专业继续发展规划的重要核心。

公共关系学专业旨在培养全媒体时代的高级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科的优势将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媒体融合时代多元化传播手段;公共关系学所在的一级学科为管理学,学生将掌握管理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通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将系统掌握公共关系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商业传播、公共传播、危机管理等各种公共关系实务,能满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机构公关宣传部门对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的需要。

本专业的四大培养目标:

    第一,全媒体时代的高级公共关系专业人才。 

    第二,精通新闻传播学与管理学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第三,具有系统扎实的公共关系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四,能满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非盈利组织的人才需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包括政府机构、媒体等事业单位、跨国生产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专业公共关系公司、专业广告公司、专业咨询公司、新媒体企业等。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八大知识和能力:

    1.具有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2.具有新闻传播学、管理学、广告学和市场营销学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3.掌握系统的公共关系专业知识,把握前沿的公共关系理论动态;

    4.具有卓越的公共关系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等各种传播工具;

    5.了解公共关系行业的基本状况,具有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8.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复杂的、跨文化的工作环境。

本专业人才的七大特点:

    1.热爱沟通,擅于沟通,组织中的专业沟通者,管理层与公众的协调人; 

    2.洞察公众,监测舆论,管理层预测决策的专业支持者; 

    3.乐于策划,懂得策划,以提供专业服务为根本的优秀策划者; 

    4.营销公关领域的佼佼者,对多种营销传播工具融会贯通,具有较为卓越的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 

    5.熟悉媒体,运作媒体,企业、政府的媒体专家,媒体的工作伙伴; 

    6.各类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团队的重要构成者; 

    7.精通管理学,战略管理人才的预备队。

    公共关系系传承了广告学院科研、教学双驱动的优良传统。本系的四大科研基地(公关舆情研究所、广告主研究所、危机公关管理研究所、战略传播研究所、高龄沟通与传播研究所)孕育了八大研究领域,包括: 1.国家形象研究;2.公关舆情研究;3.企业公关实务研究;4.危机公关研究;5.营销公关与品牌传播趋势研究;6.发言人策略与实务研究;7.企业文化与CI战略研究;8.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丰富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和推动了本专业的教学。此外,本专业积极吸纳业界精英,积累行业资源 ,拥有多位优质客座教授。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广告主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专业教学团队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到的课程观,简而言之,

    第一,课程是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和专业体系的平台; 

    第二,课程是学以致用的基本训练场;

    第三,课程是教师教育实践的落脚点。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七大模块构成,课程模块相辅相成,跨越了综合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应用、综合应用四个阶梯。其中,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概论课、基础理论课、实践操作课、技能训练课等多个层面;专业选修课,横跨多个学科领域,为学生开拓知识面,发掘学习潜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主干课程:

    公共关系概论、广告学概论、品牌传播与广告主、国际公关、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写作、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传播、危机公关实务、公共关系口语表达、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管理与实务、公共关系效果与评估、政府公关、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战略写作与媒体关系、传播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健康传播、企业新媒体传播策略与实务、高级写作与提案等。

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当今已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不仅是传媒转型的趋势,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互联网+和新旧媒体融合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网络与新媒体是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兴专业,我院是全国早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本专业的院校之一,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立足新媒体、面向新经济、具备信息传播能力和经营管理潜力的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就业范围广泛,可以进入传媒、互联网机构的内容、产品、市场、运营等各条业务线,也可进入政府、企业从事与新媒体有关的工作,并逐渐成长为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特色:

专业突出。本专业围绕网络与新媒体的新业务、新规律,沿着新媒体内容和产品运营、新媒体互动营销、新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三个核心的专业方向,创新性的开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并且不断打造完善;

全能培养。本专业依托我院的多学科基础,注重创意、设计、商业、技术、数据多种观念与能力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强化实践。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媒介》杂志、手机电视台、大数据实验室、新媒体终端实验室、互动营销案例库、产品设计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与包括阿里、腾讯、百度、360等业界知名机构合作的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实习基地,使学生触摸业界前沿,强化实践能力。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专业介绍

 

主干课程:

新媒介概论、媒介经营管理、信息社会与新媒体、网络传播与网络经济、流言与互动媒体、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移动媒体、新媒体内容策划与管理,网络视频策划与制作、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新媒体终端运营、新媒介数据分析与应用、互动营销、企业新媒体传播策略与实务等。

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方向)艺术类本科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是顺应媒介多元化和传播高效化发展的整合型设计。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全国领先的学科优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十五年的发展中,打造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以扎实的教学经验和设计实战的积累充实于专业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培养了大批能力强、思维新、综合素质高的设计专业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推行具有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为目标,融合传播学、广告学和艺术学的基础理论,以设计史和设计理论为美学底蕴,拓展学生对媒介环境变化和设计传播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对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认识,使其在掌握设计专业知识、提高设计综合技能的同时,兼具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学习的能力。面对毕业后复杂多变又充满挑战的设计环境,学生不仅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及专业调控能力,而且具备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专业策划能力和执行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宽广,既能满足各类传媒机构如电视台、互联网、出版行业,以及广告公司和设计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宣传、信息传播与管理部门、艺术教育和研究机构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又能满足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组织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咨询服务机构等对展览策划和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教学也培养和激励了学生自主创业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其创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整合设计的多种技能。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媒体传播意识、开拓跨学科视野为核心,形成了“专业基础课+跨专业课程+专业主干课”等三大板块,逐步打造出专业教学的特色。在强化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以前瞻性的设计研究去把握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并将设计探索和传媒领域的前沿新知贯穿于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顺应设计和传播的变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中外美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构成设计、视听语言、摄影基础、设计思维与训练等。相关的跨专业课程由广告学院内的广告学系和新媒体系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课程内容包括:广告策划、品牌战略、市场营销与调研、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消费者行为研究等。

专业主干课程以不同的侧重形成三大核心课程组合:

一是以平面设计为侧重的课程组合,旨在培养学生把握平面的形式语言特征,以有效的信息传达为目的完成视觉表现和创意设计,熟悉平面作品从制作、印刷到发布的实务流程,具备设计与品牌运作的综合能力。主干课程:字体设计、传统图形、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CI设计、信息与指示设计、广告摄影、印刷与型录设计等。

二是以综合媒体设计为侧重的课程组合,旨在为各种形态的传媒机构培养具有艺术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以新媒体艺术与技能的训练为基础,拓展交互设计和网络体验设计的认知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媒体的动态传播意识和相应的设计表达能力。主干课程:媒体设计、互动媒体广告、用户体验与网页设计、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影视广告、网络视频策划与制作、设计专题研究等。

三是以展览策划与设计为侧重的课程组合,旨在培养以博物馆、美术馆运营为基础,掌握展览项目管理的流程和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完成展览策划和设计并进行多项媒体推广的专业人才。主干课程:会展设计、设计管理、商业空间设计、艺术品投资与鉴赏、艺术市场、设计策略与规范、艺术评论与文案写作、博物馆与展览策划专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