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录取分数及18年招生计划、政策(填报志愿)

日期:2018-08-23 11:26

  2015年-2017年吉林省录取分数情况


文史类

理工类

年份

重点线

录取分数

重点线

录取分数

高分

低分

平均分

高分

低分

平均分

2017

528

615

567

580.4

507

608

573

587.7

2016

531

605

578

585.4

530

632

589

600.3

2015

543

615

579

590.8

525

605

574

584.6


2018年吉林省招生计划及政策

科类

招生类别

专业

2018年计划数

理工

普通

法学类

4

理工

普通

外国语言文学类

2

理工

普通

工商管理类

4

理工

普通

日语

2

理工

普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

理工

普通

经济学类

5

理工

普通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4

理工

普通

制药工程

2

理工

普通

电子信息类

3

理工

普通

计算机类

6

理工

普通

生物科学类

4

理工

普通

统计学类

4

理工

普通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理工

民考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

2

理工

民考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韩翻译)

2

理工

预科

预科班

5

文史

零起点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零起点班)

2

文史

零起点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语零起点班)

2

文史

普通

法学类

4

文史

普通

工商管理类

2

文史

普通

公共管理类

2

文史

普通

新闻传播学类

2

文史

普通

经济学类

3

文史

普通

汉语国际教育

2

文史

普通

汉语言文学

2

文史

普通

教育学

2

文史

普通

历史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

2

文史

普通

民族学

2

文史

普通

社会学类

2

文史

普通

文物与博物馆学

2

文史

普通

外国语言文学类

2

文史

普通

哲学类

3

文史

普通

朝鲜语

3

文史

民考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朝鲜)

8

文史

民考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韩翻译)

8

文史

民考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

1

文史

民考民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汉双语)

1

文史

预科

预科班

3

 注:1.上述各专业计划数仅供参考,如有变动,终以省级招办所公布为准。

2.请考生务必看清楚各专业计划所属的科类和招生类别。

3.“民考民”类专业只招收高考使用相应民族语答卷或加试相应民族语的考生,详见省级招办公布的专业计划备注或说明。

4.朝鲜语专业招收朝鲜语零基础的考生。

5. 民族语零起点班只录取填报了该专业志愿的考生,学制四年,免收学费。

 

办学特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她在拥有雄厚的人文社会学科实力和出类拔萃的少数民族艺术学科的同时,也有物理、化学、数学等领域的众多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学校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生物、制药、环境、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外语、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传播、少数民族艺术等方面的学科和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医并举的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搭建了研究平台,并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招生政策特点

1.在平行投档省份,不受限考生如服从专业调剂则提档不退档。

2.下达至绝大多数省份的招生计划不确定少数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的比例,录取时以分数为主要依据;同等条件下,我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

在河北、河南、甘肃等省单列部分计划用于少数民族考生录取。 

3.我校在提档和录取专业时均承认各省级招办的政策加分(不得超过20分)。 

4.不设专业级差,考生填报志愿时压力更小。录取时,按照考生投档总分高低排队,根据其专业志愿填报顺序择优录取,不设专业级差,考生不用担心因专业排序不当而失分。 

5.部分院系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如新闻传播学类、哲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计算机类等。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学校相关要求进入不同专业培养。 

6.转专业政策。为充分体现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允许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大一的两个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跨文理、跨院系、跨学科申请转专业(艺体类除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据历史数据统计,每年成功转入新专业者约占申请者的30%。 

7.辅修政策。学生自大二开始可根据校内辅修专业的开设情况申请辅修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者可获得辅修证书,完成辅修专业毕业论文并答辩通过者可获得辅修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