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旨在面向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我校“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掌握智能制造工程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符合新时代制造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智能制造工程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并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敏捷制造,创建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功能的新型制造方式与新型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机器决策和执行技术,推动实现设计-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科研教学、产线管理等工作,具备一定的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策源创新能力,能够掌握和具备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的设计—研制—安装—调试—管控—应用相关的基本工程知识和综合技术素养。
我校是国内较早成功申报、由教育部批复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基于具有雄厚学术底蕴和鲜明行业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传统优势专业基础,融合了我校在先进制造与先进材料、现代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向的优质师资力量,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可靠性的智能运维”“机械结构健康状态的智能监测与智能检测”“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智能材料”“云制造与敏捷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与智能装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慧承压装备”“智能成形工艺及装备”“数字孪生”等时代新兴和历史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依托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专业设立机械工程(学科代码:080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学科代码:0802Z3)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本-硕-博连续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专任教师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93%,近三年通过国家和上海市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共引进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10余人。专业拥有上海市高端装备可靠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智能特种装备与安全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增材制造与智能装备研究所等科研基地,是学校和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本科专业之一。
专业主干课程: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工业网络技术及应用、测试与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成型工艺与装备、智能集成制造系统、数据融合与处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材料成型基础、电工电子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基础、增材制造(3D打印)等。
毕业生去向: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及绿色化工、高端机械装备、医疗器械、现代通信器材、工业物联网、智能家用电器、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从事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学制4年,学生达到学校要求后,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