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2-20 22:08:17解决时间:2022-12-16 19:46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四川传媒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产品艺术设计 | 2020 | 文科 | -/437(专科批) | /() |
产品艺术设计 | 2019 | 理科 | -/325(专科批) | /() |
产品艺术设计 | 2019 | 文科 | -/376(专科批) | /() |
产品艺术设计 | 2018 | 理科 | -/314(专科批) | /() |
产品艺术设计 | 2018 | 文科 | -/381(专科批) | /() |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湖南省卓越高职学院
◆湖南省第五届黄炎培优秀学校
◆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
◆湖南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全国普通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学校“众创梦工场”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湖南省教学管理强校、学生管理强校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湖南省唯一高职院校)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建于1975年,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背靠会龙山,面向秀峰湖,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沙市星沙设湖南湘绣产业科技教育园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长沙基地。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益阳市七•二一工艺美术大学和成立于1981年的湖南省服装技工学校。益阳市七•二一工艺美术大学先后更名为“湖南省益阳工艺美术大学”和“湖南省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湖南省服装技工学校先后更名为“湖南省服装工业学校”和“湖南省工艺美术设计学校”。1999年,学校开始举办三年高职教育。200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学校设有八院一部,构建了刺绣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5大专业群,包含36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A档)1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3个,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
学校秉承“致用致美”的校训精神,贯彻“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人本发展”的办学思路,坚守“德育为魂、能力为本、精艺为径、致用致美”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湖湘特色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为国家特别是湖南文化创意和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优秀湖湘文化的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以来,学校学生在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81项,其中国际级奖励4项,国家级166项、省级111项,在校生参加2019全球技能挑战赛时装技术项目赛项夺得金牌,学生创业团队入围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斩获铜奖。2018年,非遗专业毕业生中7人获得湖南省“湘绣优秀工匠”“湘瓷优秀工匠”称号,5人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建校45年来,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毕业生中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2人,全国知名艺术设计师200余人,校友自创资产过1000万的企业达1200家,涌现出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总监黄建成、上海世博会副总工程师吴国欣、广州亚运会服装设计总监金惠等一大批行业精英。
学校现有教师500余人,拥有教学名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高级职称教师205人,建成了国内高职院校首个大师工作室群,聘请了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刘爱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黄永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企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实行教授、大师同堂授课教学模式。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应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成功立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
近五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2018年,学校牵头发起成立“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湖南开放崛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019年,湖南传统工艺研究院在我校成立,对于加强传统工艺的研究与建设,不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校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新湘绣、新湘瓷等文创产品680件,改进工艺51项,产生效益4.68亿元,研发的湖湘工艺美术品、非遗作品先后在美国、智利、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国家展出,向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输出标准12项。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品牌凸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
益阳校区: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栖霞路135号
长沙基地:湖南省长沙县湘龙街道腾辉路76号(湖南湘绣产业科技教育园)
学院网址:http://www.hnmeida.com.cn
电子邮箱:hnmeida_zsc@qq.com
邮编:413000
咨询电话:0737-4111648 4110831(传真)
四川传媒学院始建于1997年,主校区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原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01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综合类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思路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坚持地方性、应用型、行业性办学定位,将党委政治核心作用融入到立德树人全过程,秉承"博学笃行、德艺双馨"校训,践行"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保证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立足"媒体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主动对接、服务传媒行业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适应传媒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条件学校主校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两个实习实训校区分别位于成都市蒲江县和四川省间中市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397.95亩,建筑面积82.7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2亿元,校园网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无线全覆盖。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03.08万册。学校另建有"四川省图书馆传媒学院分馆",馆藏纸质图书18万册,数据库78个。学校拥有4K超高清电视转播车、箱式转播系统、2000多台3D/4K高清摄影摄像设备和高端数字摄影机、 3000多台后期编辑设备和图形工作站、大型录音棚、大型摄影棚、艺体中心等。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自有专任教师1081人。有2018-2022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2人,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名师4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委委员1人,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军人才1人和青年创新人才3人。
学科专业学校开设了4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艺术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6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建设专业5个,省级民办高校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专业4个,省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6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
教学改革学校入选教育部规建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试点院校,是四川首批"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改革试点" "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试点"院校。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人才培养学校提出了"三融合" "五对接""三贯通""三层次"的"35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有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 示范团队1个,四川省民办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6门,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6个。
产教融合学校建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挂牌的"中国(成都)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成都影视硅谷"、第一批"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等高端协同育人平台。以学校为依托建设的"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被列入"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并连续四年列入四川省重点项目;以学校为核心区域的成都影视城,被成都市列为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学校建设的现代高科技摄影棚-成都影视硅谷摄影大棚被列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草案)。
科学研究学校参与研制了国家广电总局《5G高新视频-领沉浸式视频技术白皮书》《5G高新视频-VR视频技术白皮书》《互联网自由视点互动视频数据格式规范》标准、《网络视听节目音频响度技术要求》标准、《网络视听节目视频参数及命名规范》标准、《4K超高清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技术白皮书》和《5G+4K/8K超高清技术白皮书》等行业标准,完成了《2018中国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白皮书》的编撰,承担了 "新媒体影像创作师"职业技术认证体系的研发,联合中标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面向超高清视频行业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超高清视频显示终端检测验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
培养质量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毕业生,服务于传媒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涌现出了一批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徐萍、"全国最美大学生村官"肖琳、第三届全国好记者李丹、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鲍泰良 等为典型代表的优秀校友。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5项、铜奖14项。
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式发展,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阔步奋进。
按照国家政策体系结合我校基本情况,学生资助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
2. 国家奖学金
3. 国家励志奖学金
4. 国家助学金
5. 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
6. 四川省省属高校毕业生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奖补
7. 勤工助学
8.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