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2-31 14:01:22解决时间:2022-12-19 17:00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重庆 | 计算机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3 | 21276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79 | 22949 | ||||
| 电子信息类 | 579 |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579 | |||||
| 人工智能 | 578 | 23394 | ||||
| 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方向) | 576 | 24220 | ||||
| 应用化学 | 574 | 25087 | ||||
| 机械类 | 574 | |||||
| 自动化类 | 574 | |||||
| 土木工程(建工方向、道桥方向、地下工程方向) | 574 | |||||
| 建筑类 | 573 | 25553 | ||||
| 环境工程(智能环境方向) | 571 | 26460 | ||||
| 材料物理(半导体芯片制造方向) | 569 | 27353 |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与智能材料方向) | 569 | |||||
| 化工与制药类 | 567 | 28250 | ||||
| 工商管理类 | 历史类 | 566 | 7332 | |||
| 英语 | 565 | 7498 | ||||
| 法学类 | 564 | 7702 | ||||
| 英语(法学双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 564 |
专业代码:080414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近代物理概论(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应用电化学、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现代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硅材料基础、硅材料检测技术、化学电源设计、化学电源工艺学、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薄膜技术与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系统设计等。
相近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生物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2.较系统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3.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的初步能力;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达到国家、学校规定的英语水平考试;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勇于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开发和应用;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依据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的不同,可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技术研发、环境质量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执法管理、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污染纠纷仲裁、排污费征收、污染源现场监察、生态监察执法、水工业领域水工艺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到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本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人才培养上注重“厚基础、宽能力、重实践、强应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优化组合,注重突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实践管理能力、组织才能、战略规划等复合型能力,拓宽专业的应用领域和特色方向。专业配有相应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基本能满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还建有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为管理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本专业将工业电气与自动化控制结合、强电与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结合。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各类装置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试验分析、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产品销售,以及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为首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入选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物理理论基础及相关实践技能,具备材料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等基本能力,适应功能薄膜材料、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等工业领域的需要,能从事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的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功能薄膜材料和等离子体技术及电子器件两个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