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我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于2009年10月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十分重视机电专业的设施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实训室、PLC实训室,配备6足18自由度爬行机器人实训系统、平面二维运动控制实训装置、立体停车库实训装置等国内先进设备,实习、实训场地规模大,设备先进、仪器充足,硬件优势明显。多年来教学成果丰硕,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校的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已改为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有三年制中级工班、五年制高级工班、以及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理工大学分院联办的
3+2
班。
二、软硬件特色:
机电教研组教师操作技能能力强,都具有高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一半以上具有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双师型”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能够发挥突出的优势。
三、专业概略: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机械制造行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与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检测与技术改造,普通机械制造加工的工艺实施、加工质量检测等
技能型专门人才
,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与机电技术应用相关的工作。
开设主要课程有:
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机械设备、电动机原理、电动机维修、CAD 绘图、电工技能实训、车工技能实训、工厂电气控制、机电控制系统、可编程技术等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①通过相关工种理论和技能课的考试(考核)。
②考取劳动部门颁发的车、钳、电、焊等其中一个工种的职业等级证书或上岗操作证书。
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分解图表):
|
模块
|
子模块
|
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成
|
主要职业岗位
|
|
人文与文化能力
|
基本政治素质
职业道德与社交能力
良好身体与心理素质
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
政治与经济基础知识
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
体育与保健知识
专业所需数学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应用
|
|
|
机械加工基本能力
|
机械识图及制图能力
传动部分分析及设计能力
机械零件测量基本能力
|
三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绘图与识图能力
公差配合国家标准知识
计算机辅助绘图技能
常用机构和零部件基本知识
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
|
|
电气电子应用能力
|
常用电气图纸识读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
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电气线路故障排除能力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
|
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
电工电路常用元件功能与选用
电工测量仪器仪表使用技能
安全用电知识
机床电路故障排除能力
电子测量仪器仪表使用技能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能力
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选用及控制
|
电工
|
|
机械加工应用能力
|
钳工技术应用能力
车工技术应用能力
焊工技术应用能力
铣工技术应用能力
磨工技术应用能力
数控技术应用能力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
|
钳工基本技能应用能力
常用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
常用零件的车削加工能力
车床的调试、维护和保养能力
常见焊接缺陷分析与防止措施
常用零件的铣削加工能力
零件的平面磨削加工能力
常用数控机床操作使用能力
数控编程及加工软件的使用能力
冷冲模与塑模的设计与加工能力
|
1
、机床装配与调试;
2
、机床的安装;
3
、机床设备的售后服务;
4
、机床设备的维护管理;
5
、钳工
6
、车工
7
、焊工
8
、模具制造
9
、数控设备维修
|
|
实践技能与管理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生产管理能力
质量管理能力
|
综合实践
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
|
|
四、教学改革和管理
1
、创新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资源。我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技能课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实训实习为主,实行“校内工学交替与校外工学交替相结合”,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
2
、开展工学结合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这种互动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另外,企业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许多方便条件。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充分扩大毕业生就业率。
3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按计划分层次开展培养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