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性质
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技能考试(以下简称技能考试),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专)动物养殖类专业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二、考试依据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技能考试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动物养殖类教学计划为依据,并参照国家关于畜禽饲养员、兽医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等相关职业标准初级工技术等级要求,考核考生对动物养殖类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考试方法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技能考试由专业知识(应知)考试和技能操作(应会)考试两部分组成。总分490分,其中专业知识(应知)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技能操作(应会)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总分340分。技能考试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294分(含)以上为合格,293分(含)以下为不合格。
专业知识(应知)考试采取笔试方式进行。技能操作(应会)考试由必考技能操作和选考技能操作两个部分组成,采取实际操作形式进行。具体见下表:
| 考试项目内容 | 考试时间 | 分值 | |
| 专业知识(应知) | 60分钟 | 150分 | |
| 必考操作技能 | 鲫鱼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 30分钟 | 100分 |
| 消毒剂的选择与配制 | 30分钟 | 100分 | |
| 选考操作技能 (三选一) | 细菌三型装片显微观察 | 30分钟 | 140分 |
| 百分浓度溶液配制技术 | |||
| 养殖水体水温、透明度、pH测定 | |||
| 合计 | 150分钟 | 490分 | |
四、考试内容
(一)专业知识
1.识记淡水鱼类及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态的基本特征。
2.理解生物新陈代谢规律、生殖与发育规律、进化规律、遗传与变异规律、生物与环境关系。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4.识记原子机构和元素周期律、物质的量知识、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电解质溶液基础、重要的金属元素等
5.理解化学物质结构特征规律、各类化学反应基本规律。
(二)技能操作
1.能熟练运用光学显微镜。
2.能熟练进行溶液的配制。
3.能进行淡水鱼及名特水产品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
4.能对水产动物疾病进行检疫与防治。
5.能进行养殖水体主要化学物质的检测。
五、专业知识(应知)考试题型结构
| 题型 | 题量 | 分值 |
| 单项选择题 | 30 | 90分 |
| 判断题 | 30 | 60分 |
| 合计 | 60 | 150分 |
六、技能操作考试(应会)评分参考
必考技能一、鲫鱼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
| 序号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点 | 考核标准 | 分值 |
| 1 | 头部、躯干部、尾部测量 | 分别测量鲫鱼头部、躯干部、尾部距离。 | 根据操作过程的熟练程度及测量准确率给分。每对一个得12分,全对得36分。 | 36 |
| 2 | 鳍条观察 | 分别指出鲫鱼的奇鳍、偶鳍各包括哪些鳍条。 | 每对一个得8分,全对得40 分。 | 40 |
| 3 | 消化系统观察 | 正确识别肠、肝胰脏、胆囊等器官。 | 每对一个得4分,全对得12分。 | 12 |
| 4 | 呼吸系统观察 | 正确识别鳃弓、鳃丝、鳃耙。 | 每对一个得4分,全对得12 分。 | 12 |
| 合 计 | 100 | |||
必考技能二、消毒剂的选择与配制
| 序号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点 | 考核标准 | 分值 |
| 1 | 消毒剂的选择 | 在规定时间内(3分钟)从8种物质中(漂白粉、氢氧化钙、二甲苯、福尔马林、乙醚、高锰酸钾、硫酸铜、丙酮)指出哪些是消毒剂。 | 选择正确1种得4分。 | 20 |
| 2 | 消毒剂的用途 | 在规定时间内(3分钟)选出适合某指定用途的消毒剂。 | 选择正确1种得4分。 | 20 |
| 3 | 工具的准备 | 在规定时间内(5分钟)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及相关材料。 | 5分钟内完成得30分。 | 30 |
| 4 | 消毒液的配置 | 在规定时间内(10分钟),用所提供的消毒原液制备一定浓度的消毒液。 | 10分钟内完成得30分。 | 30 |
| 合 计 | 100 | |||
选考技能一、细菌三型装片显微观察
| 序号 | 考核 内容 | 考核要点 | 考核标准 | 分值 |
| 1 | 准备显微镜 放置玻片 | 打开电源开关,调节亮度; 置细菌三型装片于载物台,玻片夹固定; 转动载物台右下方旋扭,使细菌三型装片中央正对光源。 | 操作正确熟练20分 操作正确不熟练15分 操作错误,此项不得分 | 20 |
| 2 | 初步观察 (低倍镜、 中倍镜) |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 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后转动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转动载物台右下方旋扭,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中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 转动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转动载物台右下方旋扭,进一步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 正确熟练地将细菌放置于视野正中央50分 正确(但不熟练)地将细菌放置于视野正中央40分 操作错误,此项不得分 | 50 |
| 3 | 细菌三型 结果确认(高倍镜) |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转动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后,转动载物台右下方旋扭,将杆菌放置视野正中央; 转动载物台右下方旋扭,将球菌放置视野正中央; 转动载物台右下方旋扭,将螺旋菌放置视野正中央。 | 正确熟练地将杆菌放置于视野正中央20分 正确熟练地将球菌放置于视野正中央15分 正确熟练地将螺旋菌放置于视野正中央15 | 50 |
| 4 | 显微镜复原 玻片归位 | 载物台降到低,将物镜镜头从通光孔处移开; 关闭电源开关,拔下电源线; 放回仪器柜(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盖好玻片放回玻片盒,盖好玻片盒。 | 操作正确熟练20分 操作正确不熟练15分 | 20 |
| 合 计 | 140 | |||
选考技能二、百分浓度溶液配制技术
| 序号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点 | 考核标准 | 分值 |
| 1 | 识别检查 | (1)正确选择所需器皿和工具 (2)检查器皿 (3)调整天平 | 选择需要的烧杯、量瓶、试剂瓶和天平正确得5分;检查玻璃器皿得5分;调整天平正确熟练得5分。 | 15 |
| 2 | 药品称量 | (1)取药手法正确 (2)称量过程熟练、准确 | 正确拿取药瓶得5分;取用药品手法正确熟练得10分;称量操作熟练,数值准确得15分。 | 30 |
| 3 | 药品溶解 | (1)蒸馏水添加适量 (2)玻璃棒使用正确 (3)药品溶解完全 | 蒸馏水添加适量得10分;玻璃棒使用正确得5分;药品溶解彻底得15分。 | 30 |
| 4 | 定容 | (1)转移溶液正确 (2)定容准确 (3)混合均匀 | 容量瓶试漏得5分;向容量瓶注入溶液正确得10分;润洗烧杯2次得10分;定容至凹液面与刻度平齐得10分;摇匀得5分。 | 40 |
| 5 | 溶液保存 | 装瓶保存 | 将溶液正确倒入试剂瓶得10分。 | 10 |
| 6 | 清洁整理 | (1)清洗所用器皿 (2)完成器皿、工具归位 (3)清洁工作台面 | 完成烧杯、容量瓶、玻璃棒的清洗得5分;将所用工具、用具归位得5分;清洁操作台面得5分。 | 15 |
| 合 计 | 140 | |||
选考技能三、养殖水体水温、透明度、pH测定
| 序号 | 考核内容 | 考核要点 | 考核标准 | 分值 |
| 1 | 水温测定 | 在规定时间内(8分钟),准确测定指定养殖水体水温 | 根据操作过程的熟练程度及检测准确率给分。 | 35 |
| 2 | 透明度测定 | 在规定时间内(8分钟),用塞氏盘测定指定养殖水体透明度。 | 根据操作过程的熟练程度及检测准确率给分。 | 35 |
| 3 | pH测定 | 用广泛pH试纸测定三种不同水样的pH值。 | 所测pH值误差在±0.5范围内给40分,在±1范围内给25分,误差超过±1以上,不给分。 | 40 |
| 4 | 四大家鱼对水温、pH等的适应范围 | 描述四大家鱼对水温、pH等指标的适宜范围。 | 根据回答的正确性给分。 | 30 |
| 合 计 | 140 | |||
七、参考资料
(一)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动物养殖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畜禽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职业鉴定标准;
(三)参考教材
1.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化学(基础版)(第2版) 2008刘尧主编,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生物基础》,2005王社光、刘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林牧渔类养殖专业教材,《动物群发病防控》,2011 王臣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林牧渔类养殖专业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 2011李凤刚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八、专业知识(应知)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番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不选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90分 )
( )1.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
A.纤维素 B.几丁质 C.肽聚糖 D.生物素
( )2.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 。
A.HCl B.Ca(ClO)2 C.Cl2 D.Ca(OH)2
……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请在你认为正确的小题后面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每小题3分,共60分 )
( )1.DNA和RNA都是双螺旋结构。
( )2.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中的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步增强,非金属性也逐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