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电话:010-65783347
学部网址:http://fst.***.cn/
中国传媒大学理工学部由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构成构成,下设通信工程系、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自动化系、数字媒体技术系、网络工程系、应用数学系、统计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系、信息安全系、工程基础部、实验中心等共13个系级教学机构。
理工学部的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3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开办,这是工科教育的起源。从1954年至今,我校的理工科教育已经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理工学部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257人,专任教师17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引进院士2名,培养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
理工学部的学科领域涵盖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5个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计算技术、新媒体、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12个二级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理工学部办学层次完整,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含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授权点。
理工学部现招收理学、工学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13个本科专业学生,包括通信工程、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涵盖电子信息、自动化、数学、统计学、计算机共计5个二级学科门类。
目前理工学部在校生规模达2700余人(本科生21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理工学部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400余篇,出版编著6部、教材21部。先后获省部科研奖15项、校级科研奖17项。学部在多媒体广播、数字调频同步广播、宽带互动电视、高性能计算、动声系统、大功率无源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具有可观的推广应用价值。
理工学部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实验设施,目前,理工学部拥有11个研究所和 30余个实验室。
理工学部拥有丰富的办学社会资源。社会各界对学部的办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大力的资助。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院、捷成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北京中天广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一些杰出校友在学部分别设立了联合实验室和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学金金额达每年50万元。理工学部现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川、山西、浙江、新疆等地设立校外实习基地20余家,为学部改善办学条件和促进优良学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理工学部将站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起点,发扬“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理工科精神,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传媒信息技术为特色,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部将进一步整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水平,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传媒技术类高水平的专业学部,更好地服务于传媒科技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
理工学部2018年将有13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其中,信息工程学院有七个专业(方向),分别为通信工程、通信工程(无线多媒体广播技术方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理学院有二个专业,为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学院有四个专业(方向),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学生就业情况:
理工学部特别重视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就业过程中,理工学部毕业生展现了良好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广泛好评。近几年,理工学部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8%以上,其中部分专业就业率达100%,其中80%以上进入传媒相关领域从事对口技术工作,其主要去向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工信部、国家安全部、国家电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各网络新媒体企业等。此外,一部分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金融等行业工作。
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或留学及保送研究生情况:
理工学部与美国、英国、爱尔兰、瑞典、挪威等多所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设立了本科生“2+2”、“3+1+1”联合培养项目、硕士研究生“1+1”、“1+1+1”双硕士培养项目。此外,每年理工学部会选派近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台湾等地进行短期交流和学习。
从2004年至今,理工学部共有500余名毕业生出国(境)攻读硕士学位。
通信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方向: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技术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有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专业,她立足行业,面向通信工程和技术领域的需要,重点培养具有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在通信技术与技术相关领域跟踪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创新创业和国际竞争意识,具备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能够成为在通信技术与技术方面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根据通信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分为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通信两个培养方向,其中现代通信技术方向面向5G技术,为未来在通信领域深造和事业发展提供专业基础理论;互联网通信方向面向互联网上层通信技术,学习从事互联网研究和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系统设计、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现代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卫星广播与通信、射频与微波电路、网络编程、通信网络基础理论等。
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自主招生
培养目标:
工程专业是以数字视音频技术为特色的中国传媒大学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具有六十年的建设历史,为我国传媒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色。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宽厚的信息通信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数字视音频制播技术、图像和视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和智能媒体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互联网媒体、智能媒体和信息通信等领域及相关产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媒体内容制作与发布等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数字电视制播技术方向、互联网媒体技术方向和智能视音频技术方向。
主干课程:
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电视原理、数字视音频处理、数据压缩原理与应用、媒体数据库与云存储、数字电视演播室技术、网络制播技术、融合媒体系统原理与设计、融合媒体制作与播出技术、流媒体技术、媒体大数据处理、智能媒体分析与处理等。
电子信息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优势与主干专业,主要研究应用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的获取、处理、控制以及电子设备与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信息工程能够与多个学科融合渗透,并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
中国传媒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学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在学校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服务于传媒综合信息化的独有特色和内涵,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同专业先进水平。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以及智能系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以及应用集成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特别提倡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并举的办学方针,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竞赛奖励。
本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信息处理方向、智能终端设计方向。
主干课程:
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通信原理、现代电视原理、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DSP及应用、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机接口与通信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移动互联技术、智能终端开发技术等。
自动化(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凸现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为理念。以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服务及文化科技领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传媒、演艺、文化信息融合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紧密结合自动化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本专业为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专业。
自动化专业(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理工基础和一定的舞台艺术素养,掌握声学、光学、电子电气、通信、机械、测控等工程技术基础理论,掌握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视觉呈现、听觉呈现、运动呈现艺术与技术的专业技能,熟悉戏剧和其他演出活动的艺术表现基本规律和受众的感知需求,具备演艺技术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演艺工程技术领域从事剧场及舞台设备的设计、研发、测试、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演艺装备控制技术方向、舞台演出呈现技术方向。
主干课程:
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人工智能导论、信号与系统、网络控制技术、电机原理及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代电视原理、舞台机械与控制技术、舞台灯光基础与控制技术、舞台音响工程基础及应用、智能控制技术、音频信息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等。
数字媒体技术普通类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视音频处理、数据分析及大数据处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媒体网络与系统以及媒体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兼具一定的艺术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媒体的采集、编辑、分发、传播、存储、管理、分析、检索、交互、版权认证、内容安全以及艺术与技术融合应用等诸多环节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由两个方向模块组成,即智能媒体技术方向、媒体融合技术方向。强调对各模块的基础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C/C++程序设计与编程方法、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现代电视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导论、计算机网络、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媒体安全技术。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分析及应用、数字音频技术、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游戏设计与开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媒体信息存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技术、UI/UE设计、艺术设计概论、摄像与影视制作以及现代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等理工学部其他选修课程。
本专业在学科知识面的宽泛性与深入性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与指导,师资力量雄厚,毕业生素质很高,近年来已有数十名毕业生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Top10院校以及中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Top10院校录取;而就业领域则遍及传统的技术领域、“百度”、“土豆”、“果壳”、“爱奇艺”等各类媒体网站、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通信运营商以及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
网络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具备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是物联网领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特别是物联网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方面受到良好训练,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物联网是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被编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也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新工科”建设专业。我校自2012年成立网络工程系便开始招收和培养物联网技术方向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鉴于物联网相关应用行业的需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可以预见,物联网工程专业将会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物联网相关学科、产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网络工程专业下设物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2018年拟仅招收物联网技术方向学生。该方向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与数据结构、大数据基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现代通信理论、计算机组成原理、传感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
网络工程系现有教师12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3人,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1名。师资力量雄厚。
通信工程(无线多媒体广播技术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方向:无线多媒体技术方向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个单列方向,是在中国传媒大学传统的发送专业基础上,结合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我校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而组建的具有传媒特色的专业方向。该方向重视理论教学和工程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数学与物理课程,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电子电路线路和数字系统设计相关课程,信号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相关课程,通信理论基础,无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在实践方面,从无线多媒体通信角度出发,在多媒体传输理论验证、系统优化和业务开展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利用自主研发的无线网络系统和无线通信终端开展认识性实验和开发验证实验,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完整的通信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传媒特色的多媒体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系统设计、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现代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发送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依托新工科和传媒大数据背景,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有系统的计算思维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系统研发以及综合应用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广电传媒行业以及相关大数据应用行业从事数据科学研究、大数据相关应用开发、技术管理与咨询等工作,并能够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后续学位。
主干课程
大数据技术导论、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践(Python)、Web前/后端开发、统计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高级数据库系统、数据可视化、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媒体大数据案例分析、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大数据方向系列实验,并完成程序设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大数据综合应用实践、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环节。
信息安全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在综合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科学研究素质,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在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通信、、数字传媒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管理方法、标准与法律法规等系统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在政府、、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开发、研究、运行、维护等工作,也能从事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维护等工作,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特色突出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空间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安全,逆向工程与软件安全,密码学,数字内容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络传播与隐私保护等。
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方向)普通类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依托新工科和传媒大数据背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软件基础理论和软件工程知识的基础上,熟悉Web系统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具备软件工程设计、开发与管理能力,具有特色方向设计与开发能力,能适应未来Web技术的发展需求。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能力,能在科研部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Web系统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游戏开发和系统测试等领域工作,并能够继续攻读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后续学位。
主干课程
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图论及应用、移动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安全、移动平台程序开发-Android、移动平台程序开发-iOS、移动游戏开发、Web系统与开发技术、高级数据库技术、数据可视化、数据结构、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编译原理等课程,并完成程序设计实践、微信小程序开发实践、Android开发实践、IOS开发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环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类本科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能够基于本专业知识,进行算法设计、程序编写和软件开发,应用计算机语言C++、Python和互联网编程语言进行人工智能科学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深入传媒领域从事智能媒体技术研究如类脑计算、智能计算、图像处理和音视频数据分析,在科技、教育、政府、文化传媒、信息产业等行业具有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软件开发能力,成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人工智能。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空间解析几何,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Python程序设计,常微分方程,算法设计基础,随机过程,图论,数值分析,智能计算,大数据分析,数据结构,Java语言基础,优化理论与方法。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普通类本科专业
光电信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全球领域的支柱产业,随着我们国家大力发展光电技术和产业的一系列战略的出台,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高校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前途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定位在影视光学技术、光通信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信息处理等几个方面,主要包括:影像光学中图像与数字图像采集、处理和存储等、照明光学设计与应用,光通信中光信息处理,光信息的传输,以及光信息显示、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宽厚的信息工程学科基础、现代科学意识、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可从事影像光学、、电子学、图像与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等工作,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光学、固体物理、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光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激光原理、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原理、光电检测技术、光电仪器与系统、光电子器件、现代光学设计、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虚拟现实技术等。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普通类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4年正式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专业本科生,在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数理基础、算法基础和项目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办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依托新工科和传媒大数据背景,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系统的数据思维,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相关的系统研发和综合应用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包括大数据系统研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大数据分析。学生在完成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掌握不同方向的专业技能。大数据系统研发侧重系统架构设计、大数据存储与分布式计算等,大数据应用开发侧重软件开发、算法应用及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侧重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等。
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据科学导论、统计与数据分析、离散数学、图论及应用、计算思维、机器学习、数据结构、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Linux系统与网络管理。
本专业特色课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云计算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媒体大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图像处理、视频智能处理、互动媒体程序设计、Web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移动客户端开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