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5 考试科目名称:土壤学
考试内容范围: 一、概论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从“土壤是植物生产的基础、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等方面认识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2.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森林土壤,土壤肥力;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理解并能举例说明)。 
 二、地学基础 1.矿物、岩石 矿物的概念;矿物的鉴别特征(物理性质);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铁矿类,粘土矿物)(能举出名称即可)。岩浆岩的概念;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常见岩浆岩:花岗岩,流纹岩,正长岩,粗面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能举出名称即可);沉积岩的概念;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常见沉积岩(能举出名称即可);变质岩的概念;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片麻岩、片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等常见变质岩(能举出名称即可)。 2.风化作用和土壤母质 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的阶段。母质的概念;母质的地球化学类型(碎屑型,钙积型,饱和硅铝型,酸性硅铝型,富铁铝型);母质的运积类型(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风积物,黄土及黄土状沉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 ,冰川沉积物和冰水沉积物)。 
 三、土壤的形成和土壤剖面 1. 土壤形成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通过举例说明各因素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双向影响。 2. 基本成土过程 腐殖质累积过程,淋溶过程,淀积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灰化过程等。 3.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发生层、剖面构造等概念;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紧实度、新生体、侵入体等土壤剖面形态特征;森林土壤模式土壤剖面的构造。 
 四、土壤的物质组成 1.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成分,主要的原生矿物及原生矿物对肥力的作用,主要的次生矿物(类型)及对肥力的作用;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特征);氧化物粘土矿物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土壤粘土矿物种类组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矿物对肥力有哪些作用。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及其大致含量范围;土壤有机质有哪些来源,土壤有机质的类型;生物有机质由哪几类物质组成,这些组分分解的难易性;土壤有机质矿化的概念和意义,土壤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因素,为什么北方针叶林土壤表层易积累过厚的凋落物层。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的概念,腐殖化的基本过程,胡敏酸和富里酸两大类腐殖质共性和特性,腐殖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包括生物有机质和腐殖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3.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哪些类型;植物根系对土壤有哪些重要作用;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各对土壤有哪些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作用,土壤细菌的基本特征和营养类型,土壤细菌的重要生理类群及其主要作用,土壤真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作用,土壤放线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作用,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土壤呼吸(作用)的概念,土壤呼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壤呼吸作用的生态意义。 
 五、土壤物理性质 1.土壤质地 粒级的概念,不同粒级的性质;机械组成和土壤质地的概念,三大质地类别(粘、壤、砂);粒级划分的国际制标准,质地划分的国际制类型及三角坐标用法;质地与肥力的关系;砂、粘质土的改良途径。 2.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的概念和常见类型,什么结构好;土壤团聚体的概念,团聚体与肥力的关系;团聚体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良好团聚体的培育途径。 3.土壤孔性 土粒密度(土壤比重)和土壤密度(土壤容重)的概念,一般值范围;土壤孔隙的类型及其不同作用,土壤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的概念,土壤孔隙状况的概念,理想的土壤孔隙状况;土壤紧实度(概念与影响因素,土壤紧实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紧实度对肥力的影响)。 
 六、土壤水气热状况 1.土壤水 土壤水的主要物理形态及其受力状况和植物有效性;土壤水势的概念,产生原因(组成部分),正负值,水势状况与干湿及水分运动的关系,水势测定方法;土壤水分状况指标有哪些,含水量指标与能量指标各有何优缺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饱和持水量)的概念,有效含水范围的概念与表达式,其影响因素,有效含水范围用能量表示有何特点;土壤水分平衡因素。 2.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土壤空气交换与土壤呼吸,土壤通气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热平衡:土壤热来源与土壤吸热性 ,土壤热消耗和土壤散热性;土壤的热学性质: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影响土壤热状况的因素。 4.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及其调节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替代的关系;不同条件下土壤水、气、热的调节措施(包括耕作和施有机肥、灌溉、排水、覆盖等)。 
 七、土壤化学性质 1.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有机胶体,矿质胶体,复合胶体);土壤胶体的永久电荷与可变电荷的概念、类型及产生原因,等电点、阴性胶体、阳性胶体的概念;胶体的双电层结构;土壤胶体的一般性质。 2.土壤离子代换作用 土壤离子代换作用的概念;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代换作用的概念、(过程)、及特点;土壤阳离子代换能力的影响因素;CEC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盐基饱和度概念及其与土壤酸碱性的关系;土壤阴离子代换作用的特点(与阳离子比),不同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能力,土壤阴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因素;离子吸附与代换作用与土壤保肥、供肥、及施肥的关系。 3.土壤酸碱性 根据溶液pH值土壤酸碱性的分级,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在中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活性、潜性酸概念,活性酸、代换酸、水解酸的表达方法,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碱度表示方法(pH、Na碱化度),土壤产生碱性的原因;酸碱缓冲性概念,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原因,土壤酸碱缓冲容量,我国土壤的酸碱缓冲性规律;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的改良途径? 4.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物质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表示方法,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分级,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性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八、土壤养分 1.养分概述 植物营养元素概念: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土壤养分的来源于消耗途径。 2.土壤氮素养分 土壤氮的含量及影响因素;土壤氮的化学形态及其有效性;常用的土壤氮养分指标(全氮,碱解氮,速效氮);土壤中的氮素循环(直接的大气输入,生物固氮,有机质分解,有效氮的粘土矿物固定和生物固定,土壤氮的挥发损失和淋溶损失)。 3.土壤磷素养分 土壤磷的含量及影响因素;土壤磷的化学形态及其有效性;常用的土壤磷养分指标(全磷,速效磷);土壤中的磷素转化与循环-土壤磷的活化与固定。 4.土壤钾素养分 土壤钾的含量及影响因素;土壤钾的化学形态及其有效性;常用的土壤钾养分指标(全钾,速效钾);土壤中钾的循环。 
  |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考试题型: 概念题(20分) 判断题(10分) 选择题(30分) 简答题(60分) 论述题(30分) 
  | 
参考书:孙向阳主编 《土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