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卫生学校/ 学历:
中职学历毕业证
桂林市卫生学校是一所公办的中职院校。读桂林市卫生学校毕业颁布什么证书呢?一般专业是颁发中职毕业证,有一些是颁发中职加大专毕业证,少部分学校的个别专业颁发本科,主要是看你当时报桂林市卫生学校时选择的专业、学制、毕业层次。从学校分类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有四类: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中职院校一般情况下,初中毕业生就读三年颁发中职学历,初中毕业生就读三二分段(五年)颁发中职毕业证与大专毕业证(或高级工、技师证),个别学校开设3+4颁发中职与本科证。如果你要获取大专文凭,报读桂林市卫生学校时,你咨询学校老师,桂林市卫生学校是否有5年制大专,如果有5年制大专并且符合条件,选择5年制大专,毕业后就能够获得桂林市卫生学校合作学校颁发的大专毕业证。
桂林市同等学历学校列表
编号 | 学校名称 | 性质 | 地区 | 详细地址 |
1 | 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 | 桂林市临桂区致远路2号 |
2 | 桂林市兴安师范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 | 兴安县兴安镇教育路136号 |
3 | 广西桂林农业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 |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46号 |
4 | 桂林市艺术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 | 桂林市七星区横塘路10号 |
5 | 全州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 全州县才湾镇小坪里天湖街550号 |
6 | 桂林山水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 | 民办 |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 | 桂林市临桂区人民路318号 |
7 | 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 | 桂林市穿山东路10号 |
8 | 广西城市建设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象山区 | 桂林市环城南二路121号 |
9 | 广西烹饪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 | |
10 | 灵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 | 桂林市灵川县三街镇五里排 |
11 | 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 恭城县城中西路8巷4号 |
12 |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 | 民办 |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 | 桂林市阳朔县田园路2号 |
13 | 桂林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 | 柳州市城中区文华路17号 |
14 | 桂林风帆旅游学校 | 民办 |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 | 桂林市育才路15号广西师范大学内 |
15 | 广西二轻工业管理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七星区 | 桂林市漓江路6号 |
16 | 桂林市森林美工艺雕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民办 |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 | 桂林市永福县苏桥工业园区古榕大道与高速公路立交桥旁 |
17 | 阳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 | 阳朔县城桑园路43号 |
18 | 桂林市云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民办 |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 | 桂林市灵川县灵钢路1号 |
19 | 桂林兴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 | 广西南宁市东葛路61号 |
20 | 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 | 恭城县城中西路8巷4号 |
21 | 荔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荔浦县 | 荔浦县马岭镇鱼讪村职校小区 |
22 | 永福县职业教育中心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 | 桂林国家高新开发区苏桥工业园 |
23 | 桂林市卫生学校 | 公办 | 广西桂林市象山区 | 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10号 |
桂林市卫生学校
学校简介
桂林市卫生学校于1998年8月由原桂林地区卫生学校和原桂林市中医学校合并而成,分民主路教学区和崇信路教学区,民主路教学区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10号,崇信路教学区位于桂林市崇信路8号。学校隶属桂林市卫生局领导,行政级别为副处级单位,现有教职员工260人(其中在职人员159人、离退休人员101人),在校学生56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75697平方米、建筑面积38187平方米,有固定资产3188万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总值528万元)。
合并前的桂林地区卫生学校,1962年7月创办时的校名为桂林专区卫生学校,是由原专区内的灵川、全州、荔浦、龙胜、永福、兴安、灌阳、临桂、资源、恭城待10所县卫校和桂林市人民医院附设护士班,精简合并而成,校址设在全州县城原全州卫校和全州县师范学校的旧址。只有35名教职工(专任教师20名),到1965年教职工增加到52名(专职教师33名)。首批学生194名均从合并单位的在校生中推荐考试录取,分医士和护士两个专业。1963年至1965年纳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录取初中毕业生302名(医士152名、护士150名),同时还招收了100名公费不包分配的社来社去的"农村医士班"。1966年6月至1972年4月间,由于"文革"的干扰,学校处于混乱、停顿、撤销解散状态,1969年3月9日,桂林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卫校,财产被分割、出售,校舍划拨给全州县全州镇中学使用,教职工先集中地区"五.七"干校劳动,后陆续调离和下放。至1972年5月,由于中级医务人员紧缺,桂林地区又决定复建卫校,学校易名为"桂林地区卫生学校",行政级别为县团级。校址设在桂林市原桂林地区财贸干校,后几经搬迁于1974年夏迁至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至今。学校复建初期,师资缺乏,基本设施、教学设备紧陋,加上"反潮流"风的冲击,医学教育深受其害,10年动乱期间,只培养了统招生631名,进修生253名,自费生14名。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建制明确,1979年成立党总支,1986年改县(团)级单位为副处级单位,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机构建全,先后制定了50多种管理规章规章制度我,学校从过去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由于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1年至1992年间参加全区卫校毕业生理论统考8次,首次排名倒数第二,全校师生震惊、反思、奋起,于次年统考跃居第二,继后六年六次统考均获全区第一,荣获"六连冠"美称。在教育厅举办的文化课统考中也多次夺冠。"八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1260万元,学校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建校36年,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合格中等医护人员1万多人,他们在地、县、乡各级部门担任了政府领导或卫生局、院、站、所长等职务,很多已成为各单位技术力量。
合并前的桂林市中医学校(原名桂林市卫校),更是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发展的曲折。1973年,当第一任校长接过任命书时,学校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用两个医院房子,把两个专业放在不同的地方上课。1975年,拆除仅有一亩地的市人民医院五官科旧房建起了一幢1000多平米的集教室、实验、宿舍在一起的楼房。20年来,尽管是全区闻名的"三个一"(即只有一亩地、一幢楼、一个专业)学校,条件十分简陋,但教学质量保持为全区卫校中等水平,为社会培养了2000多名医护人员。1993年学校更名为桂林市中医学校,投入资金200万元征地及建设教学用房,于1995年搬迁新址,调整了校领导班子。从1997年至1998年,在市政府、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至此,走上了发展的新轨道。
1998年底,借桂林地市合并的东风,桂林地区卫校与桂林市中医学校合并后正式更名为桂林市卫生学校,8年来,新领导班子团结全体教职工,在新的征途上迈开了更大的步子,学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98年底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自治区文明单位"称号;2000年初参加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评估,评为"办学条件良好学校";2000年下半年通过"全区体卫达标学校"评估;2001年参加由教育厅、卫生厅组织的专业评估,申报的6个专业全部通过;2001年、2005年被广西教育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评为"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获市卫生系统年终目标考核第一名,并获得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杯;2002年成为广西首批重点中专,护理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第一批示范专业建设点;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获全区"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国家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中专
2022-09-13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