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2-01 06:31:16解决时间:2022-11-04 10:22
年份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2021 | 459(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 -- |
2020 | 494(机械类) | -- |
2019 | 505(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 -- |
2018 | 522 | -- |
2017 | 484 | -- |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现代服装产业发展的服装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8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 专业办学秉承“一实两创”的办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先后在国际、国家及省级专业赛事中获奖近百项,并六次获得全国服装院校“育人奖”,多次获得全国高校排名“前十名”的好成绩,近年来为服装设计行业培养了诸多优秀的服装与服饰设计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二、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载体,教学通过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整体搭配等理论知识技能的融合贯穿,以及结合大量实训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教学依托“吉林省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重点文科基地、“吉林省服装与服饰设计创新团队”、“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服装与服饰设计示范教学中心”等实践与研究机构,学生可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课题的产品设计研发,并通过对设计与制作一体化完整运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设计研究,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较强的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把握时尚潮流并能运用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主要课程
专业绘画基础、服装色彩与图案、服装画、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服装材料、服饰配件设计、服装陈列设计、工作室课题教学。
五、实践环节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以社会、企业的项目课题实践训练为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服装工艺室、创新工作室进行设计制作和材料试验来完成。
实习实践环节包括:设计认知实习、服装设计课程实践、工作室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
六、就业方向
本专业面向国企、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及民营个体等服装行业,同时也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工作。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根据电力行业和传统机械制造行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的交叉学科,于1996年开始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我校师资力量雄厚、业绩突出、具有良好教风和学风的专业,是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13年被遴选为校级特色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两千名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
本专业结合我校在电力行业的优势,在保证全面完成普通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电力机械方面、机器人技术方面的选修课,使本专业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新兴机器人技术对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肯干的作风、勇于吃苦的品格和创业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机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机械工程技术应用、生产管理与工程管理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能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
三、主干课程
理论课程:现代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液压传动、测试与传感技术、机电传动控制等课程。
实践环节:金属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先进制造技术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四、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电厂、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以及机电一体化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制造、设备维护及维修、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学制 | 人数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天津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东北电力大学)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四年 | 2 | (2) | 物理必选 |
河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5 | ||
山西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 | 4 | ||
内蒙古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四年 | 6 | ||
辽宁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9 | ||
吉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 | 48 | ||
黑龙江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四年 | 4 | ||
江苏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2 | (0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浙江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综合 | 普通类平行录取 | 普通类 | 四年 | 3 | ||
安徽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5 | ||
福建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2 | 2453(W999)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江西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 | 2 | ||
山东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四年 | 6 | ||
河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四年 | 9 | ||
湖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1 | (W0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湖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3 | (001)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广东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3 | (203)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广西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4 | ||
重庆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四年 | 1 | ||
四川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四年 | 2 | ||
贵州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四年 | 4 | ||
云南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及预科 | 普通类 | 四年 | 4 | ||
西藏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1 | ||
陕西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四年 | 1 | ||
甘肃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四年 | 5 | ||
新疆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四年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