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3-03-17 20:30:16解决时间:2022-11-04 21:54
年份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视觉传达设计 |
---|---|---|
2018 | 505(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 |
2017 | 496(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 |
年份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视觉传达设计 |
---|---|---|
2018 | 553(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 |
2017 | 528(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 -- |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和国际设计文化视野,系统掌握传统平面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符合创新时代需求,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等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策划、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有: 造型设计基础、色彩设计基础、装饰基础、构成设计基础、立体构成、专业写生、图形创意、文字设计、图像采集与处理、标志设计、版面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界面设计、VI设计、印刷工艺、图标设计、信息设计、二维动画、中国设计史、西方设计史、艺术学概论、传播学、平面设计原理、广告学原理、广告策划与文案、设计美学、新媒体概论、市场营销学、CIS原理。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校内劳动实践、专业写生、设计实践、竞赛专题设计、市场调研、毕业实习、毕业考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等。
办学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为首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专业,充分利用学校划拨的资金对专业进行建设,在本专业学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生均教学经费实现同比递增,满足了教学需求,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依据学校、学院等规定进行,本学年美术学院共投入教学经费571.82万。 (二)教学设备 现有专业教室12个,教研室教研用房2间,共享展厅2个,写生基地5个,实习实训基地11个;学院在建的还有创业实训室、手工艺实训室、创意训练室及雕塑实训室各1个;学院资料室有涵盖美术学、书法、设计学、美学及人文历史等各类图书1.8万余册。现有学术期刊100多种,专业报刊5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齐全,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和助教13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外籍教师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另有外聘教师5人。 (四)实习基地 自2013年以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新对原有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筛选、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一批新的实训实习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建设了11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5个写生基地。 (五)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增加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数量和比例,45岁以下教师100%使用多媒体讲授专业理论课程,鼓励教师从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充分利用网上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文献,以及教改成果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互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上学习提供平台。
办学特色
(一)新闻传播类课程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 立足于聊城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美术学院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新闻传播类课程板块进行有机融合,先后开设了传播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CIS原理、广告文案与写作等课程,系列课程的开设提升了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和认知市场的能力,滋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专业学生不但在各类大奖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各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深得用人单位好评,在山东省广告业界赢有“懂广告”、“懂市场”的美誉。 (二)社会精英进课堂,注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战的对接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历来重视与社会接轨,不但在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放课堂,筛选优秀的资深设计师、策划师或业界成功人士进课堂。社会精英以指导、讲座、课程小模块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专业拓展培养,与学生分享实战案例和成功经验,培养职业精神,感受市场实态。建院以来,先后聘请了韩猛、赵星、马春辉、王宇辉、袁冠民等8位优秀设计行业职业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还邀请了聊城华悦房地产杨军总经理、聊城市九星广告策划王德峰总经理、泰源祥彩印郑建刚总经理等进行成功经验和创业经验的研讨和讲座 (三)小组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的普及,激发创新思维 美术学院历来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设计理念、设计创意等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为手段,以头脑风暴发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经典设计作品或优秀设计实例进行深度剖析和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如赵勇豪老师在“CIS原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包括二手资料汇集、实地考察、提案会、综合分析报告等形式,实景模拟专业实战程序),拓展了学生的设计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办学成果
本专业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广小组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及业界精英进课堂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大学英语通过率达100%,考研率及录取率稳步提高,有大批学生考取山东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不但与东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专业院校达成合作交流关系,而且与美国北乔治亚大学,韩国韩南大学、韩国东加西大学达成了教师互派、学生交流等合作项目。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秉承“至真、崇善、尚美”的院训,凸显设计服务生活和引领社会的功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品牌策划、广告设计和设计教育人才。根据2014年教育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聊城大学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竞争力全国排名为前8%。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2012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
就业前景
通过不断改革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了大批设计类优秀毕业生,并且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部分同学毕业后选择进入高校和各地的中等学校继续进行设计人才的培养工作,而更多的是有大批的毕业生涌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设计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进行设计、策划和管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近11位毕业生任职于高校设计类专业,更有30多位毕业生成长为中国当代著名设计师,还有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代表,另有部分毕业生担任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成长为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人文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练,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能在政府、企事业和科研机单位等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和区域发展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概论、人文地理学、地图学、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导论、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现代居住区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地理、村镇规划、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条件,本专业对多媒体进行了不断完善、配备了办公条件良好的教师工作室、完善了规划CAD实验室、扩建气象气候实验室,并且购买年鉴、图书资料、为老师配备了扩音器和电子笔等教学设备,2017年教学经费投入共计468.68万元。 2.教学设备 本学院现有9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微机、投影仪、嵌入式多媒体终端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本专业现有智慧城市实验室、规划CAD、制图室2个功能实验室、地理科技园(包括天象馆和气象观测园)和地球科学馆,完全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学院内部资料室订有各种专业报刊、专业图书12万余册,专业期刊190多种。完备的图书资料尤其是工具书,能满足师生日常查阅需要;办公室、宿舍楼内布设校园网络,资源共享,可登陆维普、CNKI、万方、Springer Link、EBSCO等多种中英文数据库,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文献检索的需要。 3.教师队伍建设 该专业现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3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3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4%,45岁以下的硕博比达到100%;现有双师型教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师德标兵1人,构建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还有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教师12人为本专业授课。 为了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采取了如下措施: (1)整合资源,组建了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2)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4)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 4.实习基地 为了进一步他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按照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原则,建立了专业基础实习基地、专业见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1)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树立“以生为本,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之前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双语教学,鼓励课堂讨论,本专业教师教师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 (2)现代教学平台建设 依托微课、幕课等现代教学平台,建立了专业和课程网站,充分共享网络教学资源,补充和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平台建立了师生之间双向性的信息反馈机制,适当留出时间供学生思考、消化,根据授课内容适时进行师生互问互答,随时接受学生的反馈。 (3)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视频、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将一些难以用文字和图片描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有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办学特色
1.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1)追踪行业发展,把行业最新的需求变化纳入培养方案 本专业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动态,优化调整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居住区规划、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满足了行业发展的需要。 (2)教师定期到行业去,行业一线人员经常到课堂上来 本系教师结合专业,定期到聊城市城乡设计院和聊城市国土局土地勘测设计院等相关单位去学习考察,充实最新的实践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同时行业一线人员经常被邀请到学校给学生作报告,承担一定的专业实习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3)依托资质直接服务社会生产实践(培养人才) 本专业教师依托土地规划资质和城市规划资质 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局面,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教学管理 (1)设立了规范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①在严格遵循聊城大学对于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角度设置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 ②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校院系三级督导制度,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进一步完善教授必须在第一线讲授基础课、高级职称帮带青年教师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引导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老教师传帮带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 (2)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与实施 实施学院院长、书记负总责,分管院长具体负责,教学秘书、教务员、系主任、教师完整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体系,按照各自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履职,作为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教师要严格按照各种教学规范展开教学各环节的活动,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办学成果
1.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较高 2013级本专业学生在年底就业率达到90.67%,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生一部分同学考取选调,成为大学生村官,一部分同学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如在住房与规划建设管理局和国土资源局工作等单位工作,还有16个学生考取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的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该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44.4%,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到70%,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建设和资源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2.毕业生发展良好 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工作认真踏实,勇挑重担,业务上肯钻研,虚心求教,基本功扎实,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不少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3.就业单位评价较高 就业单位普遍认为聊城大学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素养高,知识面广,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对各种岗位的适应力强,具有创新思想与很强的动手能力,后劲足,发展潜力大,就业单位对本专业的满意率达到93.6%。 4.社会反响较好 社会评价:地理科学类专业在武汉大学研发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中,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前20%,属于4★级水平。在2018年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对全国135所高校评价中,本专业本科专业竞争力达到 B 级(20%-30%之间),在山东省高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大学。社会普遍认为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能够培养出宽基础、精专业、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5.学生积极报考本专业 通过走访部分毕业生,他们认为该专业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用的专业知识,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017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报到率达到99%。 6.在校生成绩显著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养方案,提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校生也取得显著的成绩,本专业2015级学生乔泽浩在2017和2018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7年本专业学生耿洋、毛汉娇和雒春雨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年卢书明和李梦迪也获此殊荣。
就业前景
培养的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拥有熟练的城乡规划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区域经济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和城乡规划等行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