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网
更新:2022-12-21 01:47:27解决时间:2022-12-16 12:22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7 | 17311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校专项) | 527 | 20170 |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08 | 26683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42 | 15952 |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0 | 16559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77 | 46445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卓越班)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5 | 13402 |
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西农路22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564 | 16346 |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52 | 19982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西农路22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19982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70 | 14676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16779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51 | 19448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6 | 16481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22 | 20206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海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55 |
湖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2 |
山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85 |
江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2 |
浙江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24 |
江苏 | 食品科学与工程(太白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8 |
辽宁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天津 | 食品科学与工程(太白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19 |
学制 4 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
2.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理论、机械学理论、电工电子学理论、自动控制理论等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
3.熟悉本学科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如农业机械、食品机械、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或发展趋势;
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熟悉一门外国语,要求能阅读专业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自动控制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控制工程基础。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军训、金工实习、电工与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陕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7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校专项) | 527 |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08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42 | |||
新疆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3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内地班) | 498 | ||||
宁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1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校专项) | 472 | ||||
青海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471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校专项) | 443 | ||||
甘肃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24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34 | ||||
西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0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内地班) | 413 | ||||
云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8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85 | ||||
贵州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1 |
四川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2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85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91 | |||
重庆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7 |
海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60 |
广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0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16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64 | |||
广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7 |
湖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2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62 | ||||
湖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8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87 | ||||
河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2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89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605 | |||
山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87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校专项) | 579 |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68 | ||||
江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2 |
福建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8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74 | ||||
安徽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3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67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592 | |||
浙江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28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17 | ||||
江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3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49 | ||||
黑龙江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51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高校专项) | 526 | ||||
吉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9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496 | ||||
辽宁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0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62 | ||||
内蒙古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3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16 | ||||
山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63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31 | ||||
河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0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61 | ||||
天津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27 |
北京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7 |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摇篮”“作家摇篮”。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研究生院,89个本科专业,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重大科技奖励。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英百科全书》曾将西北大学列为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吴普特。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赋予学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朴勇毅”的校训,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和“团结、求真、坚韧、自信”的西农科学文化,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4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参与“新农科”建设,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入选国家级“十一五” “十二五”规划教材52种,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有综合素质教育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撑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与实践,多次获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学术课外竞赛等顶级赛事国家第一级别奖,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余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经济林果育种与栽培、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工程、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一等奖9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12件。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贴近“三农”、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三团一队”帮扶工作模式,相关工作案例连续两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十大典型项目,连续四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建有农民发展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先后与全球36个国家112余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的植物保护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已通过陕西省合作办学专家组评估。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留学生281人。学校国际化办学实现了由“以外促内”向“走出去作为”的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成为我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牵头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杨凌示范区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现代农业方向)。学校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新时代新阶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积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服务乡村振兴等四大学科使命,努力争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等“五个标杆”,扎实履行强农兴农的历史重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校收费标准执行陕西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的规定:
农林类理科专业3025元/学年;
理工、外语专业4950元/学年;
文史专业3850元/学年;
艺术类9900元/学年;
职教师资5500 元/学年。
若有变动以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