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清华大学
  • 更新日期:2023-03-09 18:20
  •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 联系方式:
  •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清华大学学校简介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截至2020年8月,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1.70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教学系,开设有8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有教职工15190人,在校生53302人。



清华大学招生专业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
建筑学院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科学与工程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全球环境国际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实验班)
测控技术与仪器
微机电系统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方向)
工业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天航空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钱学森力学班)
航空航天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员班)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互联网)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交叉信息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班)
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
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
核工程与核技术
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理基础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命学院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会计学
经济与金融
工商管理
金融学
经济学
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
社会学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
心理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人文学院哲学
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
英语
英语(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日语
法学院法学
法 学(国际班)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
美术学院广告学
艺术史论
动画
绘画
雕塑
摄影
中国画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
工艺美术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与科技
陶瓷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
药学院药学
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
新雅书院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清华大学师资队伍

截至2018年12月底,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

自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起,清华大学共获得126项奖励。近三届获奖情况为: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清华大学招收对象

各省(区、市)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志向远大、追求卓越、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



清华大学培养环节

1.设立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学校高度重视强基计划的招生与培养工作。为更好地落实强基计划,同时更好地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学体系,保持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优势,学校新设立五个书院作为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单位。书院针对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设计专门培养方案并匹配相关资源,各专业培养方案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2.因材施教,改革学生培养模式。针对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单独编班,配备有热情、高水平的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针对强基计划学生定制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提高专业核心课程质量,同时鼓励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性学习,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追求卓越。

3.科教融合,加强学生使命驱动。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强基计划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天下的远大志向,不仅使学生在学术上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

4.本研衔接,贯通不同阶段培养。我校将强基计划相关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有机衔接。本科毕业时符合我校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5.交流,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优势,聘请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给予指导、来校授课,参与前沿讲座、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通过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验室研究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强基计划学生选派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学术自信,培养创新精神。

6.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录取专业之外的专业就读。

7.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学校将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